中文字幕无码日韩视频无码三区

一種稻田用氮肥增效劑及其使用方法

文檔序號(hao):9903043閱讀:230來源:國知局
一種稻田用氮肥增效劑及其使用方法
【技術領域】
[0001 ]本發明涉及一種氮肥增效劑,屬于農業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0002]1、氮素損失嚴重:
在農業生產上,提高氮肥投入是作物高產的有效途徑,然而,氮肥被當季作物吸收利用的只有施入量的30?41%。稻田氮素損失的主要途徑是氨揮發與硝化-反硝化,損失率高達30%?70%。尿素是農田最常用的氮肥,其使用量超過全世界氮肥的50%;尿素具有含氮量高、生產成本低、物理性狀好等其它氮肥不可比擬的優勢,但是,尿素施入土壤后,經脲酶水解為銨態氮而導致大量的氨揮發損失,據統計,農田的氨揮發損失量可達施氮量的20?47%,另外,土壤中的氧化亞氮也會達到施肥量的0.5%以上,鑒于氧化亞氮是主要的溫室氣體,雖然排放量不大,但是對大氣臭氧層的破壞比較嚴重。因此減少稻田氨揮發和氧化亞氮排放是提高氮肥利用率和減少環境污染的主要措施。
[0003]2、對策與機理:
許多研究報道,在農田運用生化抑制劑可以減少氮素損失,如,運用脲酶抑制劑可以抑制脲酶活性而減緩尿素的水解速度、氨的釋放速率以及氨揮發和硝化損失,運用硝化抑制劑可以減緩銨態氮的氧化,進而減少硝態氮的淋失及隨后的反硝化損失。但是,實際農業應用方面,僅有部分企業在生產復合肥的時候在其中加入了一些抑制劑,在農業生產中的效果并不顯著,特別是沒有專門針對南方稻田尿素使用的氮肥增效劑。

【發明內容】

[0004]本發明的目的在于:專門針對南方稻田施入尿素而提供一種稻田氮肥增效劑,采用包膜技術,以減少生化抑制劑施入時,施入后長時間漂浮于水面之上,與沉入水下的尿素分離,效果降低等缺陷,另外,施入生化抑制劑時,還有一些問題,粉末會隨風飄散,農民雙手接觸,容易吸入肺或口腔中,不利于農田操作等問題。針對水稻生長前期釋放脲酶抑制劑,達到減少氨揮發損失的目的;后期曬田時釋放硝化抑制劑,從而減少氧化亞氮的釋放。采用不同的包膜材料,達到了定時釋放的效果,克服弊端、提高效果和減少浪費。因此,本發明中所提的氮肥增效劑不僅適合肥料廠生產使用,同樣也可以滿足農民的實際需求。充分考慮到農業生產的實際情況,做到了定時釋放,增強效果、方便使用的目的。
[0005]本發明所述的稻田氮肥增效劑由脲酶抑制劑與硝化抑制劑的按重量比2-5:1混合組成。
[0006]本發明所述的稻田氮肥增效劑中脲酶抑制劑和硝化抑制劑采用分層包膜或單層包膜復混技術而成。
[0007]本發明所述的脲酶抑制劑選用NBPT(N-丁基硫代磷酰三胺),硝化抑制劑選用DMPP( 3,4-二甲基吡唑磷酸鹽)。
[0008]本發明所述的硝化抑制劑DMPP造粒,選用聚烯烴包膜,粒徑為2.5-3mm,包膜厚度在60-70 g/m2范圍。
[0009]本發明所述的脲酶抑制劑NBPT造粒,選用普通硫磺包膜,粒徑3-5mm,包膜厚度在60-70 g/m2范圍。
[0010]本發明所述的氮肥增效劑的使用方法為:在尿素生產過程中,與尿素混合包裝,增效劑與尿素按重量比:I: 60-120充分混合;或在尿素施用前,按照增效劑與尿素按重量比為:1:60-120混合后直接施用。
[0011]本發明具有配方簡單、使用量少、使用方便、增產效果顯著等特點。對減少農田氮肥投入,提高氮肥利用率,減少氮素損失和面源污染,增加農民收入具有顯著的效果。本發明是根據稻田中尿素的變化規律,以及水稻生長對氮的吸收特性,采用逐步釋放的方式,完全契合農業生產實際水稻生產的農藝措施。通過在江西省多點大田試驗結果表明,在尿素生產過程中或水稻種植過程中混入尿素中施用,與農民習慣施肥相比較比較,在不減產的情況下,尿素配合氮肥增效劑使用,可減少氮肥用量25%以上,稻田氮素損失降低35—40%,肥料當季利用率提高15-25%;與農民習慣施肥量相同情況下,施入混有稻田氮肥增效劑的尿素后,可以提高當季水稻產量8.24%以上,提高氮肥利用率7.4%以上;減少稻田氨揮發損失11.3%以上、N2O排放量14.7%以上;提高當季氮肥利用率13.2%以上。可以實現氮肥的一次性施用,既可緩解環境污染壓力,又可以減少勞動力的投入。
【具體實施方式】
[0012]以下結合實施例對本發明進行詳細說明。
[0013]實施例1:
本實施例所述的稻田氮肥增效劑由N-丁基硫代磷酰三胺、3,4-二甲基吡唑磷酸鹽按重量比2:1混合而成,其中脲酶抑制劑NBPT(N-丁基硫代磷酰三胺)需先包膜造粒,選用普通硫磺包膜,要求其粒徑3-5mm,包膜厚度在60-70 g/m2范圍內。硝化抑制劑DMPP(3,4-二甲基吡唑磷酸鹽)造粒,選用聚烯烴包膜,粒徑為2.5-3 mm,包膜厚度在60-70 g/m2范圍。然后與普通尿素按照重量比1:60的比例混合施用。
[0014]實施例2:
本實施例所述的稻田氮肥增效劑由N-丁基硫代磷酰三胺、3,4-二甲基吡唑磷酸鹽按重量比3:1混合而成,其中脲酶抑制劑NBPT(N-丁基硫代磷酰三胺)需先包膜造粒,選用普通硫磺包膜,要求其粒徑3-5mm,包膜厚度在60-70 g/m2范圍內。硝化抑制劑DMPP(3,4-二甲基吡唑磷酸鹽)造粒,選用聚烯烴包膜,粒徑為2.5-3 mm,包膜厚度在60-70 g/m2范圍。然后與普通尿素按照重量比1:90的比例混合施用。
[0015]實施例3:
本實施例所述的稻田氮肥增效劑由N-丁基硫代磷酰三胺、3,4-二甲基吡唑磷酸鹽按重量比4:1混合而成,其中脲酶抑制劑NBPT(N-丁基硫代磷酰三胺)需先包膜造粒,選用普通硫磺包膜,要求其粒徑3-5mm,包膜厚度在60-70 g/m2范圍內。硝化抑制劑DMPP(3,4-二甲基吡唑磷酸鹽)造粒,選用聚烯烴包膜,粒徑為2.5-3 mm,包膜厚度在60-70 g/m2范圍。然后與普通尿素按照重量比1:100的比例混合施用。
[0016]實施例4:
本實施例所述的稻田氮肥增效劑由N-丁基硫代磷酰三胺、3,4-二甲基吡唑磷酸鹽按重量比5:1混合而成,其中脲酶抑制劑NBPT(N-丁基硫代磷酰三胺)需先包膜造粒,選用普通硫磺包膜,要求其粒徑3-5mm,包膜厚度在60-70 g/m2范圍內。硝化抑制劑DMPP(3,4-二甲基吡唑磷酸鹽)造粒,選用聚烯烴包膜,粒徑為2.5-3 mm,包膜厚度在60-70 g/m2范圍。然后與普通尿素按照重量比1:120的比例混合施用。
【主權項】
1.一種稻田氮肥增效劑,其特征在于:由硝化抑制劑與脲酶抑制劑的按重量比I: 2-5混合組成。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氮肥增效劑,其特征在于:脲酶抑制劑和硝化抑制劑采用分層包膜或單層包膜復混技術而成。3.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氮肥增效劑,其特征在于:脲酶抑制劑NBPT穩選用N-丁基硫代磷酰三胺,硝化抑制劑DMPP選用3,4-二甲基吡唑磷酸鹽。4.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氮肥增效劑,其特征在于:脲酶抑制劑NBPT造粒,選用普通硫磺包膜,粒徑3_5mm,包膜厚度在60-70 g/m2范圍。5.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氮肥增效劑,其特征在于:硝化抑制劑DMPP造粒,選用聚烯烴包膜,粒徑為2.5-3 mm,包膜厚度在60-70 g/m2范圍。6.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氮肥增效劑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尿素生產過程中,與尿素混合包裝,增效劑與尿素按重量比:I: 60-120充分混合;或在尿素施用前,按照增效劑與尿素按重量比為:1:60-120混合后直接施用。
【專利摘要】本發明公開了一種稻田用氮肥增效劑及其使用方法,本發明所述的稻田氮肥增效劑由脲酶抑制劑與硝化抑制劑的按重量比2-5:?1混合組成。脲酶抑制劑和硝化抑制劑采用分層包膜或單層包膜復混技術而成。脲酶抑制劑選用NBPT?(N-丁基硫代磷酰三胺),硝化抑制劑選用DMPP(?3,4-二甲基吡唑磷酸鹽)。本發明可以與農民習慣施肥比較,尿素配合氮肥增效劑使用,可減少氮肥用量25%以上,稻田氮素損失降低35—40%,肥料當季利用率提高15-25%。與農民習慣施肥量相同情況下,施入混有稻田氮素增效劑的尿素后,可以提高當季水稻產量8.24%以上,提高氮肥利用率7.4%以上;減少稻田氨揮發排放量11.3%以上;NO2?排放量14.7%以上。
【IPC分類】C05G3/08
【公開號】CN105669332
【申請號】CN201610025872
【發明人】張文學, 孫剛, 劉增兵, 李祖章, 劉光榮
【申請人】江西省農業科學院土壤肥料與資源環境研究所
【公開日】2016年6月15日
【申請日】2016年1月15日
網(wang)友詢問(wen)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