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光學鏡頭及攝像裝置的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申請提供了一種光學鏡頭及攝像裝置,沿光軸由物側到像側的方向依次包括:光闌、第一透鏡、第二透鏡、第三透鏡、第四透鏡、第五透鏡、濾光片及成像面;其中,所述第一透鏡具有正光焦度,其物側面為凸面;所述第二透鏡具有負光焦度,其像側面為凹面;所述第三透鏡的物側面為凹面;所述第四透鏡具有正光焦度,其物側面為凹面;所述第五透鏡具有負光焦度;所述第一透鏡、第二透鏡、第三透鏡、第四透鏡和第五透鏡的物側面和像側面均為非球面結構;通過對鏡片進行搭配調整,使所述光學鏡頭的參數滿足關系式:1<F/F1<1.5、0<D45/F<0.1、15<F3/F4<101,有效減小鏡頭的總長,便于適應智能便攜電子設備的超薄厚度需求。
【專利說明】
一種光學鏡頭及攝像裝置
技術領域
[0001 ]本申請涉及光學攝像領域,特別涉及一種光學鏡頭及攝像裝置。
【背景技術】
[0002]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攝像器件越來越多的應用到人們的工作以及日常生活 當中,為人們的工作以及日常生活帶來了巨大的便利。
[0003] 近年來,隨著智能便攜電子設備如手機、平板的發展,智能便攜電子設備的攝像功 能更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目前,智能手機的光學鏡頭已達到1300萬像素,使得智能手 機的攝像質量進一步提升,攝像效果也越來越好。
[0004] 然而,隨著智能便攜電子設備的發展,智能便攜電子設備的厚度不斷減薄,使得原 有的光學鏡頭不能適應逐漸變薄的智能便攜電子設備,不利于智能便攜電子設備輕薄化的 整機設計。 【實用新型內容】
[0005]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光學鏡頭及攝像裝置,有效減小了鏡 頭的總長,使該光學鏡頭適應逐漸變薄的智能便攜電子設備,利于智能便攜電子設備輕薄 化的整機設計。
[0006] 技術方案如下:
[0007] -種光學鏡頭,其特征在于,沿光軸由物側到像側的方向依次包括:
[0008] 具有同一中心軸的光闌、第一透鏡、第二透鏡、第三透鏡、第四透鏡、第五透鏡、濾 光片及成像面;
[0009] 其中,所述第一透鏡具有正光焦度,其物側面為凸面;
[0010] 所述第二透鏡具有負光焦度,其像側面為凹面;
[0011] 所述第三透鏡的物側面為凹面;
[0012] 所述第四透鏡具有正光焦度,其物側面為凹面;
[0013] 所述第五透鏡具有負光焦度,其像側面為M形;
[0014] 所述第一透鏡、第二透鏡、第三透鏡、第四透鏡和第五透鏡的物側面和像側面均為 非球面結構;
[0015] 所述光學鏡頭滿足關系式:1〈F/F1〈1 ·5、0〈D45/F〈0.1、15〈F3/F4〈101、1 · 16〈TTL/F <1.23;
[0016] 其中,F為所述光學鏡頭的總焦距,Fl為所述第一透鏡的焦距,D45為所述第四透鏡 與所述第五透鏡在光軸上的間隔距離,F3為所述第三透鏡的焦距,F4為所述第四透鏡的焦 距,TTL為所述光學鏡頭的總長。
[0017] 優選的,所述光學鏡頭滿足關系式:
[0018] 0.2<(R5+R6)/(R5-R6)<3.4;
[0019] 其中,R5為所述第三透鏡物側面的曲率半徑;R6為所述第三透鏡像側面的曲率半 徑。
[0020] 優選的,所述光學鏡頭滿足關系式:
[0021] 1.4<R1 < 1.7;
[0022] 其中,Rl為所述第一透鏡物側面的曲率半徑。
[0023]優選的,所述光學鏡頭滿足關系式:
[0024] 1.6 <N2< 1.64;
[0025] 其中,N2為所述第二透鏡的折射率。
[0026]優選的,所述第三透鏡具有正光焦度或者負光焦度,且所述第三透鏡的色散系數 為22~24。
[0027]優選的,所述光學鏡頭滿足關系式:
[0028] 1.91<T4/D45<2.48;
[0029] 其中,T4為所述第四透鏡在光軸上的厚度,D45為所述第四透鏡與所述第五透鏡在 光軸上的間隔距離。
[0030] 優選的,所述光學鏡頭滿足關系式:
[0031] 1·5〈Ν1&Ν4&Ν5〈1·6;
[0032] 其中,NI為所述第一透鏡的折射率,Ν4為所述第四透鏡的折射率,Ν5為所述第五透 鏡的折射率。
[0033]優選的,所述光學鏡頭滿足關系式:
[0034] -2.8<F12/F<-1.2;
[0035] 其中,F12為所述第一透鏡與所述第二透鏡的組合焦距。
[0036]優選的,所述光學鏡頭滿足關系式:
[0037] 3〈R2/R1〈5、0.1〈R4/R3〈0.5;
[0038] 其中,Rl為所述第一透鏡物側面的曲率半徑,R2為所述第一透鏡像側面的曲率半 徑,R3為所述第二透鏡物側面的曲率半徑,R4為所述第二透鏡像側面的曲率半徑。
[0039] 優選的,所述第一透鏡的像側面為凸面,所述第二透鏡的物側面為凸面。
[0040] 優選的,所述光學鏡頭滿足關系式:
[0041 ] -0.3<F/R2<-0.2;
[0042]其中,R2為所述第一透鏡像側面的曲率半徑。
[0043]優選的,所述光學鏡頭滿足關系式:
[0044] 0.5<(T2+T4)/(D23+D34)<1;
[0045] 其中,D23為所述第二透鏡與第三透鏡在光軸上的間隔距離,D34為所述第三透鏡 與第四透鏡在光軸上的間隔距離,T2為所述第二透鏡在光軸上的厚度,T4為所述第四透鏡 在光軸上的厚度。
[0046]優選的,所述光學鏡頭滿足關系式:
[0047] 25〈Vd2〈35,50〈Vd3〈60;
[0048] 其中,Vd2為所述第二透鏡的阿貝數,Vd3為所述第三透鏡的阿貝數。
[0049]優選的,所述光學鏡頭滿足關系式:
[0050] 0.4<D34/T4<0.7;
[0051] 其中,D34為所述第三透鏡與第四透鏡在光軸上的間隔距離,T4為所述第四透鏡在 光軸上的厚度。
[0052] 一種攝像裝置,包括上述光學鏡頭。
[0053]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為:
[0054] 本實用新型中的光學鏡頭,通過對鏡片進行搭配調整,使所述光學鏡頭的參數滿 足關系式:1$/^1〈1.5、0〈045/^〈0.1、15$3/^4〈101,有效減小了光學鏡頭的總長,使該光 學鏡頭適應逐漸變薄的智能便攜電子設備,利于智能便攜電子設備輕薄化的整機設計。
【附圖說明】
[0055]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申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 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申請的一些實施例,對于 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性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 他的附圖。
[0056]圖1為本申請實施例一公開的一種光學鏡頭的結構不意圖;
[0057] 圖2為對本申請實施例一公開的光學鏡頭進行試驗得到的場曲和畸變圖;
[0058] 圖3為對本申請實施例一公開的光學鏡頭進行試驗得到的球差圖;
[0059]圖4為本申請實施例二公開的一種光學鏡頭的結構不意圖;
[0060]圖5為對本申請實施例二公開的光學鏡頭進行試驗得到的場曲和畸變圖;
[0061 ]圖6為對本申請實施例二公開的光學鏡頭進行試驗得到的球差圖;
[0062]圖7為本申請實施例三公開的一種光學鏡頭的結構不意圖;
[0063] 圖8為對本申請實施例三公開的光學鏡頭進行試驗得到的場曲和畸變圖;
[0064] 圖9為對本申請實施例三公開的光學鏡頭進行試驗得到的球差圖;
[0065] 圖10為本申請實施例四公開的一種光學鏡頭的結構示意圖;
[0066] 圖11為對本申請實施例四公開的光學鏡頭進行試驗得到的場曲和畸變圖;
[0067] 圖12為對本申請實施例四公開的光學鏡頭進行試驗得到的球差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68] 下面將結合本申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申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 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申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 本申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 實施例,都屬于本申請保護的范圍。
[0069]如【背景技術】所述,隨著智能便攜電子設備的發展,智能便攜電子設備的厚度不斷 減薄,使得原有的設置于智能便攜電子設備的光學鏡頭不能適應逐漸變薄的智能便攜電子 設備,不利于智能便攜電子設備輕薄化的整機設計。
[0070] 有鑒于此,本實用新型提出一種光學鏡頭,沿光軸由物側到像側的方向依次包括: 具有同一中心軸的光闌、第一透鏡、第二透鏡、第三透鏡、第四透鏡、第五透鏡、濾光片及成 像面;
[0071] 其中,所述第一透鏡具有正光焦度,其物側面為凸面;
[0072]所述第二透鏡具有負光焦度,其像側面為凹面;
[0073]所述第三透鏡的物側面為凹面,且所述第三透鏡的色散系數為22~24;
[0074]所述第四透鏡具有正光焦度,其物側面為凹面;
[0075]所述第五透鏡具有負光焦度;
[0076] 所述光學鏡頭滿足關系式:1〈F/F1〈1 ·5、0〈D45/F〈0.1、15〈F3/F4〈101、1 · 16〈TTL/F <1.23;
[0077] 其中,F為所述光學鏡頭的總焦距,Fl為所述第一透鏡的焦距,D45為所述第四透鏡 與所述第五透鏡在光軸上的間隔距離,F3為所述第三透鏡的焦距,F4為所述第四透鏡的焦 距,TTL為所述光學鏡頭的總長。
[0078]在本實用新型中,所述第三透鏡可以為正光焦度,也可以為負光焦度。
[0079] 本實用新型中的光學鏡頭,通過對鏡片進行搭配調整,使所述光學鏡頭的參數滿 足關系式:1$/^1〈1.5、0〈045作〈0.1、15$3/^4〈101,有效減小了鏡頭的厚度,并通過采用 色散系數為22~24的第三透鏡,進一步縮短組合焦距,從而進一步減小了鏡頭的厚度,使該 光學鏡頭適應逐漸變薄的智能便攜電子設備,利于智能便攜電子設備輕薄化的整機設計。
[0080] 以上是本實用新型的中心思想,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 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實用新 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 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0081 ] 實施例一
[0082]本實施例提供一種光學鏡頭,請參考圖1所示的本實施例光學鏡頭的結構示意圖, 沿光軸由物側到像側的方向依次包括:
[0083]具有同一中心軸的光闌10、第一透鏡11、第二透鏡12、第三透鏡13、第四透鏡14、第 五透鏡15、濾光片16及成像面17;
[0084]其中,所述光闌10設置于第一透鏡的物側,即光闌前置,可以設置較大的光圈,從 而增大光學鏡頭的光線通過量,保證該光學鏡頭得到的畫面的亮度。
[0085]所述第一透鏡11具有正光焦度,所述第一透鏡11物側面為凸面,用以提供正屈折 力,將物方光線會聚。并且,所述第一鏡片物側面的凸面的曲率能夠影響所述鏡頭組的視場 角,在本實施例中,所述光學鏡頭第一透鏡物側面的曲率半徑Rl滿足關系式:
[0086] 1.4<R1 < 1.7 (1)
[0087] 由于光學鏡頭的視場角受所述光學鏡頭的第一鏡片物側面的形狀的影響較大,通 過這一設置,確定所述光學鏡頭的第一鏡片物側面的形狀,能夠使所述光學鏡頭的視場角 增大,配合光闌前置結構設置較大的光圈,保證足夠的光線通過量,使通過所述光學鏡頭得 到的畫面具有尚殼度,提尚畫面質量。
[0088] 所述第二透鏡12具有負光焦度,所述第二透鏡12的像側面為凹面,用以提供負屈 折力,修正第一鏡片過大的正屈折力造成的像差。并且,所述第二透鏡12的折射率滿足關系 式:
[0089] 1.6 < N2 < 1.64 (2)
[0090]通過采用高折射率材料,將通過第一透鏡11的光線進行更大角度的折射,進一步 提尚光學鏡頭的視場角。
[0091]所述第三透鏡13具有負光焦度,所述第三透鏡13物側面為凹面,用以提供負屈折 力,從而可以縮短組合焦距,進一步縮短光學鏡頭的總長。且所述第三透鏡的色散系數為22 ~24,通過采用低色散材料,可以有效校正系統的色差。并且,在本實施例中,所述光學鏡頭 第三透鏡13滿足關系式:
[0092] 0.2<(R5+R6)/(R5-R6)<3.4 (3)
[0093] 其中,R5為所述第三透鏡物側面的曲率半徑;R6為所述第三透鏡像側面的曲率半 徑。第三透鏡13滿足該關系式可以減小鏡片間距,縮小所述光學鏡頭的總長。
[0094]所述第四透鏡14具有正光焦度,其物側面為凹面,用以提供正屈折力,校正系統的 像差。
[0095]所述第五透鏡15具有負光焦度,用以提供負屈折力。
[0096]所述第一透鏡、第二透鏡、第三透鏡、第四透鏡和第五透鏡的物側面和像側面均為 非球面結構。并且,為解決玻璃鏡片因加工困難而導致的產品良率低和成本較高的問題,本 實施例中所述第一透鏡、第二透鏡、第三透鏡、第四透鏡和第五透鏡使用樹脂材料。由于樹 脂材料成型工藝成熟,因而該產品良率高,且生產成本低。
[0097]所述光學鏡頭滿足關系式:
[0098] KF/FK1.5 (4)
[0099] 〇〈D45/F〈0.1 (5)
[0100] 15〈F3/F4〈101 (6)
[0101] 1.16〈TTL/F〈1.23 (7)
[0102] 其中,F為所述光學鏡頭的總焦距,Fl為所述第一透鏡的焦距,D45為所述第四透鏡 與所述第五透鏡在光軸上的間隔距離,F3為所述第三透鏡的焦距,F4為所述第四透鏡的焦 距,TTL為所述光學鏡頭的總長。
[0103]其中,鏡片滿足關系式(4)可以保證光學鏡頭在具有較大視場角的基礎上,縮小所 述光學鏡頭的總長。滿足關系式(5)可以進一步減小鏡片間距,進一步縮小所述光學鏡頭的 總長。滿足關系式(7)可以有效的增加所述光學鏡頭的調焦距離。而滿足關系式(6)則可以 進一步縮小所述光學鏡頭的總長。
[0104]并且,優選的,在本實施例中,所述光學鏡頭還滿足以下關系式:
[0105] 1.91<T4/D45<2.48 (8)
[0106] 1·5〈Ν1&Ν4&Ν5〈1·6 (9)
[0107] -2.8<F12/F<-1.2 (10)
[0108] 3〈R2/R1〈5、0.1〈R4/R3〈0.5 (11)
[0109] 其中,T4為所述第四透鏡在光軸上的厚度,D45為所述第四透鏡與所述第五透鏡在 光軸上的間隔距離,Nl為所述第一透鏡的折射率,Ν4為所述第四透鏡的折射率,Ν5為所述第 五透鏡的折射率,F12為所述第一透鏡與所述第二透鏡的組合焦距,Rl為所述第一透鏡物側 面的曲率半徑,R2為所述第一透鏡像側面的曲率半徑,R3為所述第二透鏡物側面的曲率半 徑,R4為所述第二透鏡像側面的曲率半徑。
[0110] 其中,光學鏡頭的鏡片滿足關系式(8)和(10)有利于縮小所述光學鏡頭的總長,鏡 片滿足關系式(9),則是可以通過對不同折射率的材料進行搭配,以更好的消除色差。
[0111] 其中,上述五個透鏡的10個非球面滿足條件:
[0112]
[0113] 所述z表示透鏡表面各點的Z坐標值,r表示透鏡表面上各點的Y軸坐標值,c為透鏡 表面的曲率半徑R的倒數,k為圓錐系數,為非球面系數。
[0114] 在滿足上述約束條件的基礎上,所述光學鏡頭的具體參數可以為:F = 3.54mm, F.NO = 2.0,FOV = 80.1°,為了驗證本申請上述實施例中公開的光學鏡頭的技術效果,本申 請還通過對將所述光闌、第一透鏡、第二透鏡、第三透鏡、第四透鏡、第五透鏡、濾光片及成 像面的參數和非球面系數進行具體數值的限定后進行試驗,得到本實施例中的光學鏡頭的 場曲和畸變圖圖2和球差圖圖3,具體如下:
[0115] 采用如下數值對光學鏡頭的參數進行限定:
[0116] 所述第一透鏡的中心厚度為0.560~0.568mm,所述第二透鏡的中心厚度為0.24~ 0 · 25mm,所述第三透鏡的中心厚度為0 · 270~0 · 312mm,所述第四透鏡的中心厚度為0 · 455~ 0.654mm,所述第五透鏡的中心厚度為0.253~0.306mm,所述濾光片厚度為0.21mm。
[0117]采用表1中的數值對所述非球面系數進行限定:
[0119] 其中,R為對應球面的曲率半徑。
[0120] 通過得到的場曲和畸變圖圖2和球差圖圖3表明,本光學鏡頭組件的光學畸變小于 2%,場曲小于0.1mm,成像畫面失真小,清晰度高,該光學鏡頭下拍攝的圖片清晰,色彩飽 滿,層次感豐富,采用本申請上述實施例公開的技術方案設計得到的光學鏡頭具有良好的 成像效果,能夠滿足智能便攜電子設備的高像素要求。
[0121 ]本實施例中5P高像素非球面廣角光學鏡頭,在滿足了小型化的同時還具有較高成 像的質量,通過各個鏡片的搭配有效的控制鏡頭的長度TTL <4.3mm,并使得該光學鏡頭的 視場角FOV 2 75度,使該鏡頭具有較大的拍攝范圍;通過光闌前置,可以設置得到光圈數 F.N0 = 2.0的大光圈,而F.N0 = 2.0的前置大光圈設計,能夠增加拍攝過程的進光量,保證了 拍攝畫面的明亮程度。
[0122] 本實施例光學鏡頭較大的視場角和較大的光圈的設計,能夠保證足夠的光線通過 量,從而在縮小所述光學鏡頭的總長的同時,保證了拍攝畫面的明亮程度,提高了畫面質 量。
[0123] 實施例二
[0124] 本實施例提供一種光學鏡頭,請參考圖4所示的本實施例光學鏡頭的結構示意圖, 與實施例一不同的是,本實施例中所述光學鏡頭滿足實施例一中的關系式(1)~(9),且本 實施例所述光學鏡頭還滿足關系式:
[0125] -0.3〈F/R2〈_0.2 (12)
[0126] 其中,F為所述光學鏡頭的總焦距,R2為所述第一透鏡像側面的曲率半徑。光學鏡 頭的鏡片滿足這一關系式有利于縮小所述光學鏡頭的總長。
[0127] 在本實施例中,上述五個透鏡的10個非球面滿足條件:
[0128]
[0129] 所述z表示透鏡表面各點的Z坐標值,r表示透鏡表面上各點的Y軸坐標值,c為透鏡 表面的曲率半徑R的倒數,k為圓錐系數,為非球面系數。
[0130] 在滿足上述約束條件的基礎上,所述光學鏡頭的具體參數可以為:F = 3.52mm, F. NO = 2.0,FOV = 79.3°,同樣,為了驗證本實施例中公開的光學鏡頭的技術效果,對將所述 光闌、第一透鏡、第二透鏡、第三透鏡、第四透鏡、第五透鏡、濾光片及成像面的參數和非球 面系數進行具體數值的限定后進行試驗,得到本實施例中的光學鏡頭的場曲和畸變圖圖5 和球差圖圖6,具體如下:
[0131] 采用如下數值對光學鏡頭的參數進行限定:
[0132] 所述第一透鏡的中心厚度為0.560~0.568mm,所述第二透鏡的中心厚度為0.24~ 0.25mm,所述第三透鏡的中心厚度為0.25~0.3mm,所述第四透鏡的中心厚度為0.408~ 0 · 621mm,所述第五透鏡的中心厚度為0 · 25~0 · 31mm,所述濾光片厚度為0 · 21mm。
[0133] 采用表2中的數值對所述非球面系數進行限定: L0135J 其中,R為對應球面的曲率半徑。
[0136] 通過得到的場曲和畸變圖圖5和球差圖圖6表明,本光學鏡頭組件的光學畸變小于 2%,場曲小于0.1mm,成像畫面失真小,清晰度高,該光學鏡頭下拍攝的圖片清晰,色彩飽 滿,層次感豐富,采用本申請上述實施例公開的技術方案設計得到的光學鏡頭具有良好的 成像效果,能夠滿足智能便攜電子設備的高像素要求。
[0137] 本實施例中5P高像素非球面廣角光學鏡頭,在滿足了小型化的同時還具有較高成 像的質量,通過各個鏡片的搭配有效的控制鏡頭的長度TTL <4.3mm,并使得該光學鏡頭的 視場角FOV 2 75度,使該鏡頭具有較大的拍攝范圍;通過光闌前置,可以設置得到光圈數 F.N0 = 2.0的大光圈,而F.N0 = 2.0的前置大光圈設計,能夠增加拍攝過程的進光量,保證了 拍攝畫面的明亮程度。
[0138] 本實施例光學鏡頭較大的視場角和較大的光圈的設計,能夠保證足夠的光線通過 量,從而在縮小所述光學鏡頭的總長的同時,保證了拍攝畫面的明亮程度,提高了畫面質 量。
[0139] 實施例三
[0140]本實施例提供一種光學鏡頭,請參考圖7所示的本實施例光學鏡頭的結構示意圖, 其中,所述光學鏡頭中透鏡的形狀特征與實施例一不同的是,本實施例中除了具有實施例 一中透鏡的形狀特征外,還具有如下特征:
[0141] 所述第一透鏡31的像側面為凸面,所述第二透鏡32的物側面為凸面。
[0142] 通過上述設置,可以進一步增大所述光學鏡頭的視場角,并縮短所述光學鏡頭的 總長。
[0143] 并且,在本實施例中,與實施例一不同之處還包括,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三透鏡33具 有正光焦度。
[0144] 另外,在本實施例中,所述光學鏡頭滿足實施例一中的關系式(1)~(7)以及關系 式(11 ),除此之外,本實施例中的所述光學鏡頭還滿足如下關系式:
[0145] 0.5〈(T2+T4)/(D23+D34)〈1 (13)
[0146] 25〈Vd2〈35,50〈Vd3〈60 (14)
[0147] -0.3〈F/R2〈_0.2 (15)
[0148] 其中,D23為所述第二透鏡與第三透鏡在光軸上的間隔距離,D34為所述第三透鏡 與第四透鏡在光軸上的間隔距離,T2為所述第二透鏡在光軸上的厚度,T4為所述第四透鏡 在光軸上的厚度,Vd2為所述第二透鏡的阿貝數,Vd3為所述第三透鏡的阿貝數,F為所述光 學鏡頭的總焦距,R2為所述第一透鏡像側面的曲率半徑。
[0149] 在本實施例中,光學鏡頭滿足公式(13),可以起到適當分配鏡片的中厚與間隙的 作用,有助于縮短光學鏡頭的總長,而關系式(14)表示第二鏡片與第三鏡片為不同材料,且 該不同的阿貝數設置可以有效消除像差。關系式(15)則限定了所述第一鏡片的像側面對焦 距的影響度,有利于縮小所述光學鏡頭的總長。
[0150] 在本實施例中,上述五個透鏡的10個非球面滿足條件:
[0151]
[0152] 所述z表示透鏡表面各點的Z坐標值,r表示透鏡表面上各點的Y軸坐標值,c為透 鏡表面的曲率半徑R的倒數,k為圓錐系數,(^、(^、(^、(^、(^、(^、(^、(^、(^、(!^)為非球面系數。
[0153] 在滿足上述約束條件的基礎上,所述光學鏡頭的具體參數可以為:F = 3.67mm, F. NO = 2.0,FOV = 78°,為了驗證本實施例中公開的光學鏡頭的技術效果,將所述光闌、第一 透鏡、第二透鏡、第三透鏡、第四透鏡、第五透鏡、濾光片及成像面的參數和非球面系數進行 具體數值的限定后進行試驗,得到本實施例中的光學鏡頭的場曲和畸變圖圖8和球差圖圖 9,具體如下:
[0154] 采用如下數值對光學鏡頭的參數進行限定:
[0155] 所述第一透鏡的中心厚度為0.560~0.568mm,所述第二透鏡的中心厚度為0.24~ 0 · 25mm,所述第三透鏡的中心厚度為0 · 405~0 · 415mm,所述第四透鏡的中心厚度為0 · 385~ 0 · 395mm,所述第五透鏡的中心厚度為0 · 25~0 · 31mm,所述濾光片厚度為0 · 21mm。
[0156] 采用表3中的數值對所述非球面系數進行限定:
[0158] 其中,R為對應球面的曲率半徑。
[0159] 通過得到的場曲和畸變圖圖8和球差圖圖9表明,本光學鏡頭組件的光學畸變小于 2%,場曲小于0.1mm,成像畫面失真小,清晰度高,該光學鏡頭下拍攝的圖片清晰,色彩飽 滿,層次感豐富,采用本申請上述實施例公開的技術方案設計得到的光學鏡頭具有良好的 成像效果,能夠滿足智能便攜電子設備的高像素要求。
[0160] 本實施例中5P高像素非球面廣角光學鏡頭,在滿足了小型化的同時還具有較高成 像的質量,通過各個鏡片的搭配有效的控制鏡頭的長度TTL <4.3mm,并使得該光學鏡頭的 視場角FOV 2 75度,使該鏡頭具有較大的拍攝范圍;通過光闌前置,可以得到光圈數F. NO = 2.0的大光圈,而F.N0 = 2.0的前置大光圈設計,能夠增加拍攝過程的進光量,保證了拍攝畫 面的明亮程度。
[0161] 本實施例光學鏡頭較大的視場角和較大的光圈的設計,能夠保證足夠的光線通過 量,從而在縮小所述光學鏡頭的總長的同時,保證了拍攝畫面的明亮程度,提高了畫面質 量。
[0162] 實施例四
[0163] 本實施例提供一種光學鏡頭,本實施例提供一種光學鏡頭,請參考圖10所示的本 實施例光學鏡頭的結構示意圖,所述光學鏡頭中透鏡的形狀特征與實施例一不同的是,本 實施例中除了具有實施例一中透鏡的形狀特征外,還具有如下特征:
[0164] 所述第一透鏡41的像側面為凸面,所述第二透鏡42的物側面為凸面。
[0165] 通過上述設置,可以進一步增大所述光學鏡頭的視場角,并縮短所述光學鏡頭的 總長。
[0166] 在本實施例中,與實施例一不同的是,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三透鏡43具有正光焦度。
[0167] 另外,在本實施例中,所述光學鏡頭滿足實施例一中的關系式(1)~(7)以及關系 式(9)~(10),除此之外,本實施例中的所述光學鏡頭還滿足如下關系式:
[0168] 0.4〈D34/T4〈0.7 (16)
[0169] -0.3〈F/R2〈_0.2 (17)
[0170] 其中,D34為所述第三透鏡與第四透鏡在光軸上的間隔距離,T4為所述第四透鏡在 光軸上的厚度,F為所述光學鏡頭的總焦距,R2為所述第一透鏡像側面的曲率半徑。
[0171]本實施例中,所述光學鏡頭滿足關系式(16),可以調整鏡片間的距離,使該距離大 小適當,利于組裝。而滿足關系式(17)則限定了所述第一鏡片的像側面對焦距的影響度,有 利于縮小所述光學鏡頭的總長。
[0172] 在本實施例中,上述五個透鏡的10個非球面同樣滿足條件:
[0173]
[0174] 所還ζ衣不籩鏡衣_谷總的Z坐稱但,r衣不籩鏡衣_上谷總的Y細坐稱但,c艿透鏡 表面的曲率半徑R的倒數,k為圓錐系數,ahC^ahazunahahaiKaK)為非球面系數。
[0175] 在滿足上述約束條件的基礎上,所述光學鏡頭的具體參數可以為:F = 3.6mm,F.N0 =2.0,FOV = 79.8°,為了驗證本實施例中公開的光學鏡頭的技術效果,將所述光闌、第一透 鏡、第二透鏡、第三透鏡、第四透鏡、第五透鏡、濾光片及成像面的參數和非球面系數進行具 體數值的限定后進行試驗,得到本實施例中的光學鏡頭的場曲和畸變圖圖11和球差圖圖 12,具體如下:
[0176] 采用如下數值對光學鏡頭的參數進行限定:
[0177] 所述第一透鏡的中心厚度為0.560~0.568mm,所述第二透鏡的中心厚度為0.25~ 0.27mm,所述第三透鏡的中心厚度為0.27~0.285mm,所述第四透鏡的中心厚度為0.41~ 0 · 52mm,所述第五透鏡的中心厚度為0 · 25~0 · 31mm,所述濾光片厚度為0 · 21mm。
[0178] 采用表4(下頁)中的數值對所述非球面系數進行限定。
[0181] 其中,R為對應球面的曲率半徑。
[0182] 通過得到的場曲和畸變圖圖8和球差圖圖9表明,本光學鏡頭組件的光學畸變小于 2%,場曲小于0.1mm,成像畫面失真小,清晰度高,該光學鏡頭下拍攝的圖片清晰,色彩飽 滿,層次感豐富,采用本申請上述實施例公開的技術方案設計得到的光學鏡頭具有良好的 成像效果,能夠滿足智能便攜電子設備的高像素要求。
[0183] 本實施例中5P高像素非球面廣角光學鏡頭,在滿足了小型化的同時還具有較高成 像的質量,通過各個鏡片的搭配有效的控制鏡頭的長度TTL <4.3mm,并使得該光學鏡頭的 視場角FOV 2 75度,使該鏡頭具有較大的拍攝范圍;通過光闌前置,可以得到光圈數F. NO = 2.0的大光圈,而F.N0 = 2.0的前置大光圈設計,能夠增加拍攝過程的進光量,保證了拍攝畫 面的明亮程度。
[0184] 本實施例光學鏡頭較大的視場角和較大的光圈的設計,能夠保證足夠的光線通過 量,從而在縮小所述光學鏡頭的總長的同時,保證了拍攝畫面的明亮程度,提高了畫面質 量。
[0185] 需要說明的是,本說明書中的各個實施例均采用遞進的方式描述,每個實施例重 點說明的都是與其他實施例的不同之處,各個實施例之間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參見即可。 對于裝置類實施例而言,由于其與方法實施例基本相似,所以描述的比較簡單,相關之處參 見方法實施例的部分說明即可。
[0186] 最后,還需要說明的是,在本文中,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類的關系術語僅僅用來將 一個實體或者操作與另一個實體或操作區分開來,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這些實體或操作 之間存在任何這種實際的關系或者順序。而且,術語"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變體意 在涵蓋非排他性的包含,從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過程、方法、物品或者設備不僅包括那 些要素,而且還包括沒有明確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還包括為這種過程、方法、物品或者 設備所固有的要素。在沒有更多限制的情況下,由語句"包括一個……"限定的要素,并不排 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過程、方法、物品或者設備中還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0187]以上對本申請所提供的技術方案進行了詳細介紹,本文中應用了具體個例對本申 請的原理及實施方式進行了闡述,以上實施例的說明只是用于幫助理解本申請的方法及其 核心思想;同時,對于本領域的一般技術人員,依據本申請的思想,在【具體實施方式】及應用 范圍上均會有改變之處,綜上所述,本說明書內容不應理解為對本申請的限制。
【主權項】
1. 一種光學鏡頭,其特征在于,沿光軸由物側到像側的方向依次包括: 具有同一中心軸的光闌、第一透鏡、第二透鏡、第三透鏡、第四透鏡、第五透鏡、濾光片 及成像面; 其中,所述第一透鏡具有正光焦度,其物側面為凸面; 所述第二透鏡具有負光焦度,其像側面為凹面; 所述第三透鏡的物側面為凹面; 所述第四透鏡具有正光焦度,其物側面為凹面; 所述第五透鏡具有負光焦度,其像側面為Μ形; 所述第一透鏡、第二透鏡、第三透鏡、第四透鏡和第五透鏡的物側面和像側面均為非球 面結構; 所述光學鏡頭滿足關系式:1〈F/F1〈1 · 5、0〈D45/F〈0 · 1、15〈F3/F4〈101、1 · 16〈TTL/F〈 1.23; 其中,F為所述光學鏡頭的總焦距,FI為所述第一透鏡的焦距,D45為所述第四透鏡與所 述第五透鏡在光軸上的間隔距離,F3為所述第三透鏡的焦距,F4為所述第四透鏡的焦距, TTL為所述光學鏡頭的總長。2.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光學鏡頭,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學鏡頭滿足關系式: 0.2<(R5+R6)/(R5-R6)<3.4; 其中,R5為所述第三透鏡物側面的曲率半徑;R6為所述第三透鏡像側面的曲率半徑。3.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光學鏡頭,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學鏡頭滿足關系式: 1.4<R1 <1.7; 其中,R1為所述第一透鏡物側面的曲率半徑。4.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光學鏡頭,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學鏡頭滿足關系式: 1.6 <N2 <1.64; 其中,N2為所述第二透鏡的折射率。5.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光學鏡頭,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透鏡具有正光焦度或者負光 焦度,且所述第三透鏡的色散系數為22~24。6. 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光學鏡頭,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學鏡頭滿足關系式: 1.91<T4/D45<2.48; 其中,T4為所述第四透鏡在光軸上的厚度,D45為所述第四透鏡與所述第五透鏡在光軸 上的間隔距離。7. 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光學鏡頭,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學鏡頭滿足關系式: 1·5〈Ν1&Ν4&Ν5〈1·6; 其中,Ν1為所述第一透鏡的折射率,Ν4為所述第四透鏡的折射率,Ν5為所述第五透鏡的 折射率。8. 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光學鏡頭,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學鏡頭滿足關系式: -2.8<F12/F<-1.2; 其中,F12為所述第一透鏡與所述第二透鏡的組合焦距。9. 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光學鏡頭,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學鏡頭滿足關系式: 3〈R2/R1〈5、0.1〈R4/R3〈0.5; 其中,R1為所述第一透鏡物側面的曲率半徑,R2為所述第一透鏡像側面的曲率半徑,R3 為所述第二透鏡物側面的曲率半徑,R4為所述第二透鏡像側面的曲率半徑。10. 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光學鏡頭,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鏡的像側面為凸面,所述 第二透鏡的物側面為凸面。11. 根據權利要求10所述的光學鏡頭,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學鏡頭滿足關系式: -0.3<F/R2<-0.2; 其中,R2為所述第一透鏡像側面的曲率半徑。12. 根據權利要求11所述的光學鏡頭,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學鏡頭滿足關系式: 0.5<(T2+T4)/(D23+D34)<1; 其中,D23為所述第二透鏡與第三透鏡在光軸上的間隔距離,D34為所述第三透鏡與第 四透鏡在光軸上的間隔距離,T2為所述第二透鏡在光軸上的厚度,T4為所述第四透鏡在光 軸上的厚度。13. 根據權利要求12所述的光學鏡頭,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學鏡頭滿足關系式: 25〈Vd2〈35,50〈Vd3〈60; 其中,Vd2為所述第二透鏡的阿貝數,Vd3為所述第三透鏡的阿貝數。14. 根據權利要求11所述的光學鏡頭,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學鏡頭滿足關系式: 0.4<D34/T4<0.7; 其中,D34為所述第三透鏡與第四透鏡在光軸上的間隔距離,T4為所述第四透鏡在光軸 上的厚度。15. -種攝像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權利要求1~14任一權利要求所述的光學鏡頭。
【文檔編號】G02B13/18GK205581382SQ201620105710
【公開日】2016年9月14日
【申請日】2016年2月2日
【發明人】林肖怡, 袁正超
【申請人】廣東旭業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