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光傳感器投影設備的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光傳感器投影設備,包括投影儀總成包括機殼和設置在機殼一側的投射透鏡,機殼通過電線與電腦連接;機殼內部設置包括分色鏡,積分照明系統,偏光轉換元件,凸塊,光傳感器,螺栓孔,液晶面板,投射透鏡和棱鏡;分色鏡一側設置凸塊,凸塊中間設置高壓泵燈;凸塊上方設置偏光轉換元件和積分照明系統,凸塊下方設置光傳感器;本光傳感器投影設備,通過光傳感器感應外界光線強弱的變化,經過光傳感器內部處理芯片處理后,控制投影設備投影光線,在幕布上實現與外界光線相協調的圖像和視頻,整個設備無需人工操作,方便,還能夠減少投影設備的能耗,實用性高。
【專利說明】
一種光傳感器投影設備
技術領域
[0001 ]本實用新型涉及傳感器技術領域,具體為一種光傳感器投影設備。
【背景技術】
[0002]目前投影設備應用廣泛,主要用于家庭,辦公室,學校和娛樂場所,目前市場上所使用的投影設備,使用場所光線發生變化,投影設備投影出的圖像的亮度無法改變,必須通過手動調整,一是比較麻煩,二是會造成耗能,針對目前存在的問題,我們提出一種光傳感器投影設備,來解決的目前操作不方便和耗能的問題。
【實用新型內容】
[0003]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光傳感器投影設備,以解決上述【背景技術】中提出的問題。
[0004]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如下技術方案:一種光傳感器投影設備,包括投影儀總成包括機殼和設置在機殼一側的投射透鏡,所述機殼通過電線與電腦連接;所述投射透鏡一端設置防塵玻璃,防塵玻璃覆蓋在投射透鏡上;所述機殼內部設置包括分色鏡,積分照明系統,偏光轉換元件,凸塊,光傳感器,螺栓孔,液晶面板,投射透鏡和棱鏡;所述棱鏡靠近投射透鏡設置,棱鏡中心線與投射透鏡中心線在同一直線上;所述棱鏡側面設置三個液晶面板;所述液晶面板一側上下設置兩個螺栓孔,每個螺栓孔斜上方對應設置一個分色鏡;所述分色鏡一側設置凸塊,凸塊中間設置高壓栗燈;所述凸塊上方設置偏光轉換元件和積分照明系統,凸塊下方設置光傳感器,偏光轉換元件和積分照明系統接觸連接;所述光傳感器包括第一反光鏡,感應光口,第二反光鏡,光接收器,光敏元件和處理芯片;所述感應光口設置在光傳感器頂部,光傳感器下方設置第一反光鏡,第一反光鏡斜上方設置第二反光鏡;所述第二反光鏡正下方設置光接收器,光接收器下方設置處理芯片,光接收器與處理芯片通過光敏元件連接。
[0005]優選的,所述液晶面板分別分布在棱鏡三個側面,且液晶面板與棱鏡之間有空隙。
[0006]優選的,所述分色鏡均錯開平行設置于機殼內側面上,位于下側的分色鏡反射光射入投射透鏡上。
[0007]優選的,所述第一反光鏡和第二反光鏡錯開平行設置,第二反光鏡反射光線垂直射入光接收器上。
[0008]優選的,所述棱鏡由四個三角柱構成的長方體組成。
[0009]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0010]本光傳感器投影設備,通過光傳感器感應外界光線強弱的變化,經過光傳感器內部處理芯片處理后,控制投影設備投影光線,在幕布上實現與外界光線相協調的圖像和視頻,整個設備無需人工操作,方便,還能夠減少投影設備的能耗,實用性高。
【附圖說明】
[0011]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整體結構示意圖;
[0012]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光傳感器的結構示意圖;
[0013]圖3為本實用新型的控制原理圖。
[0014]圖中:1-機殼、2-分色鏡、3-積分照明系統、4-偏光轉換元件、5-凸塊、501-高壓栗燈、6-光傳感器、601-第一反光鏡、602-感應光口、603-第二反光鏡、604-光接收器、605-光敏元件、606-處理芯片、7-螺栓孔、8-液晶面板、9-投射透鏡、I O-防塵玻璃、11-棱鏡、12_電線、13-電腦、14-投影儀總成。
【具體實施方式】
[0015]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0016]請參閱圖1-3,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技術方案:一種光傳感器投影設備,包括投影儀總成14包括機殼I和設置在機殼I一側的投射透鏡9,機殼I通過電線12與電腦13連接,電線12將電腦13的視頻或圖片信息輸送到投影儀總成14,投射透鏡9將信息投射到幕布;投射透鏡9 一端設置防塵玻璃10,防塵玻璃10覆蓋在投射透鏡9上,防塵玻璃10防止投射透鏡9受損和吸附灰塵;機殼I內部設置包括分色鏡2,積分照明系統3,偏光轉換元件4,凸塊5,光傳感器6,螺栓孔7,液晶面板8,投射透鏡9和棱鏡11;棱鏡11靠近投射透鏡9設置,棱鏡11中心線與投射透鏡9中心線在同一直線上;棱鏡11側面設置三個液晶面板8,液晶面板8分別分布在棱鏡11三個側面,且液晶面板8與棱鏡11之間有空隙,棱鏡11由四個三角柱構成的長方體組成,棱鏡11是一種將光線分離紅色、綠色和藍色的棱鏡11,然后再對它們進行重新組合,色彩和圖像通過反射紅色和藍色,以及投射綠色光實現組合;液晶面板8—側上下設置兩個螺栓孔7,螺栓孔7用于機殼I合上起固定作用,每個螺栓孔7斜上方對應設置一個分色鏡2,分色鏡2均錯開平行設置于機殼I內側面上,位于下側的分色鏡2反射光射入投射透鏡9上,分色鏡2的玻璃基片上涂有一層薄膜,分色鏡2將燈泡發出的光分離為紅色、綠色和藍色;分色鏡2—側設置凸塊5,凸塊5中間設置高壓栗燈501,高壓栗燈501作為光源;凸塊5上方設置偏光轉換元件4和積分照明系統3,積分照明系統3整個投影屏上投射出均勻的亮度,凸塊5下方設置光傳感器6,偏光轉換元件4和積分照明系統3接觸連接;光傳感器6包括第一反光鏡601,感應光口 602,第二反光鏡603,光接收器604,光敏元件605和處理芯片606 ;感應光口602設置在光傳感器6頂部,光傳感器6下方設置第一反光鏡601,第一反光鏡601斜上方設置第二反光鏡603;第二反光鏡603正下方設置光接收器604,第一反光鏡601和第二反光鏡603錯開平行設置,第二反光鏡603反射光線垂直射入光接收器604,光接收器604下方設置處理芯片606,光接收器604與處理芯片606通過光敏元件605連接,感應光口 602將外界光線收集感應,射在第一反光鏡601上,第一反光鏡601將光線反射到第二反光鏡603,光接收器604接收外界光線后經過光敏元件605處理好最后經過處理芯片606處理,處理芯片606將處理結果反饋到高壓栗燈501,調節高壓栗燈501亮度,進而經過偏光轉換元件4,積分照明系統3,分色鏡2,液晶面板8和棱鏡11處理后,最后經過投射透鏡9將圖像或者視頻投射到幕布上,在幕布上實現與外界光線相協調的圖像和視頻,整個設備無需人工操作,方便,還能夠減少投影設備的能耗,實用性高。
[0017]盡管已經示出和描述了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況下可以對這些實施例進行多種變化、修改、替換和變型,本實用新型的范圍由所附權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主權項】
1.一種光傳感器投影設備,包括投影儀總成(14)、機殼(I)和設置在機殼(I) 一側的投射透鏡(9),其特征在于:所述機殼(I)通過電線(12)與電腦(13)連接;所述投射透鏡(9) 一端設置防塵玻璃(10),防塵玻璃(10)覆蓋在投射透鏡(9)上;所述機殼(I)內部設置包括分色鏡(2),積分照明系統(3),偏光轉換元件(4),凸塊(5),光傳感器(6),螺栓孔(7),液晶面板(8),投射透鏡(9)和棱鏡(11);所述棱鏡(11)靠近投射透鏡(9)設置,棱鏡(11)中心線與投射透鏡(9)中心線在同一直線上;所述棱鏡(11)側面設置三個液晶面板(8);所述液晶面板(8)—側上下設置兩個螺栓孔(7),每個螺栓孔(7)斜上方對應設置一個分色鏡(2);所述分色鏡(2)—側設置凸塊(5),凸塊(5)中間設置高壓栗燈(501);所述凸塊(5)上方設置偏光轉換元件(4)和積分照明系統(3),凸塊(5)下方設置光傳感器(6),偏光轉換元件(4)和積分照明系統(3)接觸連接;所述光傳感器(6)包括第一反光鏡(601)、感應光口( 602)、第二反光鏡(603)、光接收器(604)、光敏元件(605)和處理芯片(606);所述感應光口(602)設置在光傳感器(6)頂部,光傳感器(6)下方設置第一反光鏡(601),第一反光鏡(601)斜上方設置第二反光鏡(603);所述第二反光鏡(603)正下方設置光接收器(604),光接收器(604)下方設置處理芯片(606 ),光接收器(604)與處理芯片(606)通過光敏元件(605)連接。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光傳感器投影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液晶面板(8)分別分布在棱鏡(11)三個側面,且液晶面板(8)與棱鏡(11)之間有空隙。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光傳感器投影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分色鏡(2)均錯開平行設置于機殼(I)內側面上,位于下側的分色鏡(2)反射光射入投射透鏡(9)上。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光傳感器投影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反光鏡(601)和第二反光鏡(603)錯開平行設置,第二反光鏡(603)反射光線垂直射入光接收器(604)上。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光傳感器投影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棱鏡(11)由四個三角柱構成的長方體組成。
【文檔編號】G03B21/14GK205691927SQ201620630653
【公開日】2016年11月16日
【申請日】2016年6月23日 公開號201620630653.2, CN 201620630653, CN 205691927 U, CN 205691927U, CN-U-205691927, CN201620630653, CN201620630653.2, CN205691927 U, CN205691927U
【發明人】許玄岳, 簡百鴻, 劉續凱, 林建男, 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