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用于繪制中國畫的畫碟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用于繪制中國畫的畫碟。
背景技術:
目前,公知的中國畫大寫意繪制方法主要有筆墨畫、指墨畫和潑墨畫 三種。雖然三種畫法風格各異,但在表現效果上又都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 筆墨畫即經典的用毛筆作畫,因受毛筆大小的制約,畫出的線條寬度很有 限,線條的邊痕又較清晰規矩,其焦墨飛白也脫離不了線框軌跡的束縛; 如果在濕底上,毛筆含墨難少易多,行筆難快易慢,其"破墨"也難以達 到自然天成;如果表現大片墨塊時,其筆筆相交之墨痕又很不自由靈動; 在表現色彩時,不論是"勾廓填色"還是"沒骨法",毛筆一旦落紙,筆痕 較重,固定較快,不能自然流動,大大限制了中國畫"意象"的發展空間。 指墨畫系用手、包括手掌來作畫,由于受手掌面積的制約而使蓄墨量受限, 因而難畫大幅作品。潑墨畫是用碗、盤子和碟子等容器作畫,該法誕生較 晚,雖然該法能夠產生自然天成、流暢大氣的表現效果,但是也仍然存在 著一個重大的缺憾,就是該法對線條,尤其是許多細小的線條很難表現, 甚至可以說是根本表現不了線條。本申請人認為,在很大意義上來講線條乃中 國畫之靈魂,沒有線條就會失去中國畫藝術手法的完整性,有時甚至會很難再將 該類作品視為是中國畫。 發明內容
本發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用于繪制中國畫的畫碟,使用該畫碟 作畫,不僅能夠表現以上三種畫法之所能,更重要的是它更能突破中國畫在畫 "線"方面的局限性,大大拓寬和發展了大寫意畫的表現力,將其畫作的氣勢 和韻味發揮到應有的極致。
本實用新型的畫碟由兩部分構成,分別為色墨容器和作畫尖角,色墨容器 的形狀并不很重要,為碟、碗、勺頭形均可。作畫尖角是由色墨容器一側的側 壁引出,并與容器內腔相通的尖角形延伸結構,作畫角尖部分的尺寸根據欲繪 制線條的粗細確定,色墨容器的大小及深淺根據畫面的大小選擇。本實及新型 由陶瓷、或其它類似材料,如玻璃制成。
為了增加吸墨量,上述作畫角尖部分的底表面最好設計成無鈾粗瓷面或玻 璃磨砂面。
由上述畫碟畫線法和潑墨法相結合構成本發明的以下核心內容:"四類典型 線型"。
"四類典型線型"的前三類可概括為粗壯濃重變化線,包括漬痕線、漬痕花 紋線和暈漲線。
漬痕線的畫法是將色與水調盛碟中,再將墨或重色蘸于作畫角尖處,然后 略傾拉拖畫碟,在宣紙上勾繪出一條中心部分為轉展自如、深墨或重色的線芯, 兩邊為逐漸滲暈化開,自由漫漶的淺色水漬邊痕。這種線多用在人物及動植物 的輪廓線上,具有一種獨特生動自然、酣暢淋漓的韻味。
漬痕花紋線的畫法是先將色與水調盛畫碟中,再將濃墨或重色滴浮在色面 上,然后通過作畫角尖拖淌而出,在宣紙上則出現花紋斑斕靈動的漬墨線。此 線即可以用于表現人物、動植物的外輪廓線,可以表現輪廓里面的內容,其效 果是在漬痕線的基礎上使之更加豐富生動。相對則前者素雅,后者艷麗。
暈漲線的畫法是將碟中盛入不含水的濃墨,通過作畫角尖緩緩傾出想畫的
線,逐漸干后,則出現有鋸齒形不規則邊沿的自然線。此線多用于表現重黑處, 如人物的頭發、腰帶及黑重植物,如竹葉類,很具有中國書畫追求的"金石味"。 第四類典型線是細弱輕淡變化的各種線。方法是將宣紙用色或淡清墨按形畫 濕半干后,將作畫角尖蘸抹濃墨、按手力的輕重緩急、在濕底上劃出有粗、有 細、極細(連點)和飛邊(貼在濕邊畫線,則飛毛向干紙方面飛出)等變化線。 畫這種線要強調的是濕底的干濕程度與墨的關系。
本實用新型的優點是采用該方法作畫時將墨或重色蘸于作畫角尖處,或存 于色墨容器中,除了能夠完成潑墨法作畫之外,在畫線條時可以用該畫碟的作 畫角尖繪制細線條,用作畫角尖與角尖的底沿相配合刮、擦,可以繪制各種粗 細的不同線條,尤其是通過上述的曲面凸臺上可以很方便地選擇不同的刮繪寬 度,在刮繪中通過旋轉作畫角尖還可以得到圓滑的線寬變化,達到一種類似于 筆鋒的效果。只需一只畫碟就能將墨色和水自然渾成、流淌滲化,線面結合、 自由靈活去表現中國畫。使畫面有更加粗獷酣暢的氣勢,更加朦朧古樸的韻味, 更加自由奔放的旋律,勢將大寫意畫作之意象、精神發揮到最佳境界。以下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畫碟實施例1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實施例2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實施例3的應用效果圖 圖4為實施例4的應用效果圖 具體實施例 例l
本實用新型的畫碟由兩部分構成,分別為色墨容器2和作畫尖角1,色墨容
器2的形狀為勺頭形。作畫尖角1是由色墨容器2 —側的邊沿引出,并與容器
內腔相通的尖角形延伸結構,作畫角尖1的尺寸根據欲繪制線條的粗細確定, 色墨容器2的大小及深淺根據畫面的大小選擇。本實及新型由陶瓷制成。 例2
為了增加吸墨量,上述作畫角尖部分的底表面3設計成無鈾粗瓷面。 例3
為了進一步說明使用本實用新型的繪畫技法,
以下結合附圖3來對畫 碟作畫的"十種基本手法"加以說明。
1、 倒刮鋪底法
本法多用于物象面積的繪制,圖中人物的臉部繪制是先用毛筆把色按所 需的量蘸放到瓷碟中,按臉形連倒帶刮于紙上備用,見圖3。
2、 A破墨法之一
當臉色將干未干時,以碟尖蘸焦墨快行,按順序依次畫眉眼,最后用 剩下殘墨畫鼻子線,使畫面呈現出有粗、有較細、有最細(連點式)三種不 同的線,見圖3。本法主要用于畫細弱線。 B破墨法之二,
將焦濃墨蘸于碟中,按人物胡須線形立碟尖快行,先畫頜下與唇須,最 后將殘墨畫鬢角,則呈現出實、虛、飛邊三種不同效果。在濕底邊沿畫線, 飛邊向干紙方向飛出,見圖3。本法主要用于畫細弱線。
3、 斡墨法
將碟中墨斡旋掃擦,立起碟尖變細窄線,見圖3。本法多用于人物須發處 及團形面積。
4、 刮擦法
接上面畫胡須,當墨已干時,略抬碟子用側邊連刮帶擦,成斑斑點點 的飛白變化。
在畫人物胡須時,將碟中墨斡旋掃擦,行至鼻下時,則立起碟尖變細
窄線。見圖3。 5、潑淌法
其法與潑墨相近,即將充足飽滿的墨與色調盛在碟中,按人物肚腹的形 狀潑淌而出,呈現大面積墨塊。如果發現墨色要暈出邊線,則可用廢宣紙 按吸其邊即可,見圖3。本法用于畫大面,如樹葉群、山石及服裝的面。
6、暈漲法
將碟中焦墨依形平拖而出,開始不可畫到正好,應當略細些,待到墨在 紙上自然暈漲后而成其形。此法多用在物形不可太隨意的粗重線,如竹葉 葉片、頭發及腰帶等物。在畫人物的垂發時,將碟中焦墨依形平拖而出, 開始不可畫到正好,應當略細些,待到墨在紙上自形暈漲后而成其形。見
7、 色墨混合法
此法也是碟墨最具特色之處。先將色水調于碟中,重墨蘸于碟尖,隨之 畫于紙上,或滴于碟中隨之畫于紙上。因時間的不斷推移,紙上之線條中 間有較深的色墨混合線,線的兩邊滲化出參差不齊、斑讕靈動、豐富多變 的水漬色邊,很有韻味。我們看圖3中人物身上的色墨線即是。
8、 手輕碟快法
在畫背景中植物時,將樹葉顏色調于碟中,用拖淌法大面積鋪好。待 半干后,用焦濃墨蘸于碟尖,按樹葉形狀,有韻有律的輕擦快勾,隨宣紙 的干濕變化而形成自然天成的趣味。本法主要用于畫細弱線,如樹葉群中的小葉。見圖3。 例4
為了進一步說明使用本實用新型的其它繪畫技法,
以下結合附圖4來 對畫碟作畫的"十種基本手法"加以補充。
9、 拖淌法
這是碟墨最突出的技法。當畫人物的胳膊時,將瓷碟中飽滿的墨色按 心中所想象的圖形,在紙上平拉略傾拖淌而出。開使可能線條不粗,隨著 水墨在宣紙上不斷地滲化而漸粗,整個線條出現自然形成的或粗或細的變 化,見圖4。這種技法與用毛筆畫出的線有著明顯的區別。
10、 碟點法
在畫桃花色點時,將瓷碟蘸色立尖,隨心所欲,上下飛動,快速點于 紙上,見圖4。很顯然本法本要用于畫點。
權利要求1.于繪制中國畫的畫碟,其特征是該畫碟由兩部分構成,分別為色墨容器(2)和作畫尖角(1),色墨容器(2)的形狀為勺頭形;作畫尖角(1)是由色墨容器(2)一側的邊沿引出,并與容器內腔相通的尖角形延伸結構,作畫角尖(1)的尺寸根據欲繪制線條的粗細確定,色墨容器(2)的大小及深淺根據畫面的大小選擇。
2、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繪制中國畫的畫碟,其特征是所述的 作畫角尖(1)的底表面(3)設計成無鈾粗瓷面或玻璃磨砂面。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繪制中國畫的畫碟,該畫碟由兩部分構成,分別為色墨容器和作畫尖角,色墨容器為碟、碗、勺頭形均可。作畫尖角是由色墨容器一側邊沿引出,并與容器內腔相通的尖角形延伸結構,作畫角尖部分的尺寸根據欲繪制線條的粗細確定,色墨容器的大小及深淺根據畫面的大小選擇,優點是經二十年來的實踐和探索而成,采用該方法只需一只畫碟就能將墨色和水自然渾成、流淌滲化,線面結合、自由靈活去表現中國畫,使其有更加粗獷酣暢的氣勢,有著更加朦朧古樸的韻味,有著更加自由奔放的旋律,勢將大寫意畫作之意象、精神發揮到最佳境界。
文檔編號B44D3/22GK201195475SQ20082009000
公開日2009年2月18日 申請日期2008年5月16日 優先權日2008年5月16日
發明者尚 陳, 陳宗麟 申請人:陳宗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