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雙色段彩紗生產裝置和生產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到環錠紡紗新技術領域,具體的說是涉及一種雙色段彩紗生產裝置和生產方法。
【背景技術】
[0002]段彩紗是花式紗線的一種,采用不同顏色或原料的纖維進行紡紗,其色彩在紗線同一橫截面內由多種彩色纖維組合,在紗線縱向長度上,不同組合的有色纖維呈不規則斷續變化的分布狀態。段彩紗織物色澤柔和豐滿、花式多樣、層次感強,滿足消費者對時尚的追求。目前,國內外主流使用的段彩紗生產技術主要有四種,分別是針梳并條工藝進行段彩配色、并條機分段喂入、三羅拉細紗機、四羅拉細紗機。這四種段彩紗生產技術均需在相應生產設備上加裝段彩紗裝置,即電腦程序控制器,對設備部件的速度或運轉周期進行控制,實現段彩紗的生產。其中采用針梳并條工藝進行段彩配色和并條機分段喂入兩種生產技術用于生產段彩纖維條,后經過粗紗和細紗工序紡制段彩紗,多用于毛紡段彩紗線的生產,且設備價格昂貴。加裝段彩紗裝置的三羅拉細紗機成紗結構類似包纏紗,多用于生產段彩竹節紗。四羅拉細紗機是采用階梯膠輥喂入兩根粗紗,通過伺服電機分段改變粗紗喂入速度,實現段彩紗的紡制。該機構可紡制條干相對均勻的段彩紗,但粗紗定量和后區牽伸倍數的調節與控制都不夠方便。三羅拉細紗機和四羅拉細紗機段彩紗生產裝置僅適用于生產兩種色彩粗紗的段彩紗,紗線顏色較為單一,并且花色循環調節不夠靈活,紗線條干質量有待提尚O
[0003]針對此,本發明給出一種雙色段彩紗生產裝置和生產方法,通過第一粗紗和第二粗紗同時由后羅拉喂入,后皮輥采用直徑不同的兩段式結構,中羅拉采用兩段控制結構,實現雙色段彩紗的紡制。
【發明內容】
[0004]本發明的目的給出一種雙色段彩紗生產裝置和生產方法,通過第一粗紗和第二粗紗同時由后羅拉喂入,后皮輥采用直徑不同的兩段式結構,中羅拉采用兩段控制結構,實現雙色段彩紗的紡制,繼而豐富紗線外觀色彩,提高產品附加值。
[0005]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發明涉及一種雙色段彩紗生產裝置,包括前羅拉、中羅拉和后羅拉,所述前羅拉、中羅拉和后羅拉分別由前伺服電機、中伺服電機、后伺服電機帶動,所述前伺服電機、中伺服電機、后伺服電機通過可編程邏輯控制器連接,在所述前羅拉、中羅拉和后羅拉上部分別加裝有前皮輥、中皮輥和后皮輥,所述后皮輥包括左后皮輥和右后皮輥,所述左后皮輥的直徑大于右后皮輥的直徑,所述前皮輥和中皮輥的直徑保持不變且等于左后皮輥的直徑,所述中羅拉包括中羅拉軸,在所述中羅拉軸上加裝有左中羅拉套和右中羅拉套,所述左中羅拉套和中羅拉軸一體化連接,所述右中羅拉套通過軸承與中羅拉軸連接,所述軸承有兩種工作狀態,包括開狀態和關狀態,所述軸承與電磁開關連接,所述電磁開關與可編程邏輯控制器連接,所述軸承的工作狀態由電磁開關控制,所述軸承處于開狀態時,右中羅拉套不隨中羅拉軸轉動,所述軸承處于關狀態時,右中羅拉套跟隨中羅拉軸轉動,所述前羅拉和后羅拉為直徑保持不變的實心軸,所述前羅拉和后羅拉的直徑等于左中羅拉套和右中羅拉套的直徑,在所述后羅拉上部加裝有后喇叭口,所述后喇叭口包括左后喇叭口和右后喇叭口,所述左后喇叭口和右后喇叭口通過橫桿固定連接,所述左后喇叭口和右后喇叭口的截面為橢圓形,所述左后喇叭口和右后喇叭口的截面口徑沿著紗線運動方向逐漸減小,在所述前羅拉上部加裝有前喇叭口,所述前喇叭口包括前上喇叭口和前下喇叭口,所述前上喇叭口的截面為橢圓形,所述前上喇叭口的截面口徑沿著紗線運動方向逐漸減小,所述前下喇叭口的截面為橢圓形,所述前下喇叭口的截面口徑保持不變。
[0006]本發明還涉及一種雙色段彩紗生產方法,第一粗紗由左后喇叭口喂入,第二粗紗由右后喇叭口喂入,第一粗紗和第二粗紗的顏色不同,包括三種工作狀態:第一粗紗單獨喂入紡單色彩紗、第二粗紗單獨喂入紡單色彩紗、第一粗紗和第二粗紗同時喂入紡雙色彩紗,所述第一粗紗單獨喂入紡單色彩紗中,前羅拉、中羅拉和后羅拉分別由前伺服電機、中伺服電機、后伺服電機帶動轉動,軸承處于開狀態,右中羅拉套不隨中羅拉軸轉動,第二粗紗停止喂入,第一粗紗由左后喇叭口喂入,經后羅拉和左后皮輥的握持,而后被左中羅拉套和中皮輥的握持,實現在后羅拉和中羅拉組成的后牽伸區的牽伸作用,而后經前喇叭口的前上喇叭口和前下喇叭口后被前羅拉和前皮輥的握持,實現在中羅拉和前羅拉組成的前牽伸區的牽伸作用,而后從前羅拉鉗口輸出加捻成紗;所述第二粗紗單獨喂入紡單色彩紗中,前羅拉、中羅拉分別由前伺服電機、中伺服電機帶動轉動,后羅拉停止轉動,第一粗紗停止喂入,同時軸承處于關狀態,右中羅拉套跟隨中羅拉軸轉動,第二粗紗由右后喇叭口喂入,而后經后羅拉和右后皮輥之間的懸空處滑溜喂入,而后被右中羅拉套和中皮輥的握持,而后經前喇叭口的前上喇叭口和前下喇叭口后被前羅拉和前皮輥的握持,實現在中羅拉和前羅拉組成的前牽伸區的牽伸作用,而后從前羅拉鉗口輸出加捻成紗;所述第一粗紗和第二粗紗同時喂入紡雙色彩紗中,前羅拉、中羅拉和后羅拉分別由前伺服電機、中伺服電機、后伺服電機帶動轉動,同時軸承處于關狀態,右中羅拉套跟隨中羅拉軸轉動,第一粗紗由左后喇叭口喂入,經后羅拉和左后皮輥的握持,而后被左中羅拉套和中皮輥的握持,實現在后羅拉和中羅拉組成的后牽伸區的牽伸作用,第二粗紗由右后喇叭口喂入,而后經后羅拉和右后皮輥之間的懸空處滑溜喂入,而后被右中羅拉套和中皮輥的握持,而后第一粗紗和第二粗紗同時經前喇叭口的前上喇叭口和前下喇叭口后被前羅拉和前皮輥的握持,并在前下喇叭口充分匯合,實現在中羅拉和前羅拉組成的前牽伸區的牽伸作用,而后從前羅拉鉗口輸出加捻成紗;所述三種工作狀態中,前羅拉、中羅拉和后羅拉的轉速分別由前伺服電機、中伺服電機、后伺服電機通過可編程邏輯控制器進行計算調節,所述軸承的工作狀態由電磁開關通過可編程邏輯控制器調節。
[0007]本發明通過第一粗紗和第二粗紗同時由后羅拉喂入,后皮輥采用直徑不同的兩段式結構,中羅拉采用兩段控制結構,實現雙色段彩紗的紡制,繼而豐富紗線外觀色彩,提高產品附加值。
【附圖說明】
[0008]圖1為本發明的裝置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09]由圖1所示,一種雙色段彩紗生產裝置,包括前羅拉3、中羅拉2和后羅拉I,前羅拉
3、中羅拉2和后羅拉I分別由前伺服電機14、中伺服電機13、后伺服電機12帶動,前伺服電機14、中伺服電機13、后伺服電機12通過可編程邏輯控制器15連接,在前羅拉3、中羅拉2和后羅拉I上部分別加裝有前皮輥6、中皮輥5和后皮輥4,后皮輥4包括左后皮輥19和右后皮輥20,左后皮輥19的直徑大于右后皮輥20的直徑,前皮輥6和中皮輥5的直徑保持不變且等于左后皮輥19的直徑,中羅拉2包括中羅拉軸,在中羅拉軸上加裝有左中羅拉套16和右中羅拉套17,左中羅拉套16和中羅拉軸一體化連接,右中羅拉套17通過軸承與中羅拉軸連接,軸承有兩種工作狀態,包括開狀態和關狀態,軸承與電磁開關18連接,電磁開關18與可編程邏輯控制器15連接,軸承的工作狀態由電磁開關18控制,軸承處于開狀態時,右中羅拉套17不隨中羅拉軸轉動,軸承處于關狀態時,右中羅拉套17跟隨中羅拉軸轉動,前羅拉3和后羅拉I為直徑保持不變的實心軸,前羅拉3和后羅拉I的直徑等于左中羅拉套16和右中羅拉套17的直徑,在后羅拉I上部加裝有后喇叭口,后喇叭口包括左后喇叭口 9和右后喇叭口 10,左后喇叭口 9和右后喇叭口 1通過橫桿21固定連接,左后喇叭口 9和右后喇叭口 1的截面為橢圓形,左后喇叭口 9和右后喇叭口 10的截面口徑沿著紗線運動方向逐漸減小,在前羅拉3上部加裝有前喇叭口 11,前喇叭口 11包括前上喇叭口和前下喇叭口,前上喇叭口的截面為橢圓形,前上喇叭口的截面口徑沿著紗線運動方向逐漸減小,前下喇叭口的截面為橢圓形,前下喇叭口的截面口徑保持不變。
[0010]一種雙色段彩紗生產方法,第一粗紗7由左后喇叭口 9喂入,第二粗紗8由右后喇叭口 10喂入,第一粗紗7和第二粗紗8的顏色不同,包括三種工作狀態:第一粗紗單獨喂入紡單色彩紗、第二粗紗單獨喂入紡單色彩紗、第一粗紗和第二粗紗同時喂入紡雙色彩紗,第一粗紗單獨喂入紡單色彩紗中,前羅拉3、中羅拉2和后羅拉I分別由前伺服電機14、中伺服電機13、后伺服電機12帶動轉動,軸承處于開狀態,右中羅拉套17不隨中羅拉軸轉動,第二粗紗8停止喂入,第一粗紗7由左后喇叭口 9喂入,經后羅拉I和左后皮輥4的握持,而后被左中羅拉套16和中皮輥5的握持,實現在后羅拉I和中羅拉2組成的后牽伸區的牽伸作用,而后經前喇叭口 11的前上喇叭口和前下喇叭口后被前羅拉3和前皮輥6的握持,實現在中羅拉2和前羅拉3組成的前牽伸區的牽伸作用,而后從前羅拉鉗口輸出加捻成紗;第二粗紗單獨喂入紡單色彩紗中,前羅拉3、中羅拉2分別由前伺服電機14、中伺服電機13帶動轉動,后羅拉I停止轉動,第一粗紗7停止喂入,同時軸承處于關狀態,右中羅拉套17跟隨中羅拉軸轉動,第二粗紗8由右后喇叭口 10喂入,而后經后羅拉I和右后皮輥20之間的懸空處滑溜喂入,而后被右中羅拉套17和中皮輥5的握持,而后經前喇叭口 11的前上喇叭口和前下喇叭口后被前羅拉3和前皮輥6的握持,實現在中羅拉2和前羅拉3組成的前牽伸區的牽伸作用,而后從前羅拉鉗口輸出加捻成紗;第一粗紗和第二粗紗同時喂入紡雙色彩紗中,前羅拉3、中羅拉2和后羅拉I分別由前伺服電機14、中伺服電機13、后伺服電機12帶動轉動,同時軸承處于關狀態,右中羅拉套17跟隨中羅拉軸轉動,第一粗紗7由左后喇叭口 9喂入,經后羅拉I和左后皮輥19的握持,而后被左中羅拉套16和中皮輥5的握持,實現在后羅拉I和中羅拉2組成的后牽伸區的牽伸作用,第二粗紗8由右后喇叭口 10喂入,而后經后羅拉I和右后皮輥20之間的懸空處滑溜喂入,而后被右中羅拉套17和中皮輥5的握持,而后第一粗紗7和第二粗紗8同時經前喇叭口11的前上喇叭口和前下喇叭口后被前羅拉3和前皮輥6的握持,并在前下喇叭口充分匯合,實現在中羅拉2和前羅拉3組成的前牽伸區的牽伸作用,而后從前羅拉鉗口輸出加捻成紗;三種工作狀態中,前羅拉3、中羅拉2和后羅拉I的轉速分別由前伺服電機14、中伺服電機13、后伺服電機12通過可編程邏輯控制器15進行計算調節,軸承的工作狀態由電磁開關18通過可編程邏輯控制器15調節。
【主權項】
1.一種雙色段彩紗生產裝置,包括前羅拉、中羅拉和后羅拉,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羅拉、中羅拉和后羅拉分別由前伺服電機、中伺服電機、后伺服電機帶動,所述前伺服電機、中伺服電機、后伺服電機通過可編程邏輯控制器連接,在所述前羅拉、中羅拉和后羅拉上部分別加裝有前皮輥、中皮輥和后皮輥,所述后皮輥包括左后皮輥和右后皮輥,所述左后皮輥的直徑大于右后皮輥的直徑,所述前皮輥和中皮輥的直徑保持不變且等于左后皮輥的直徑,所述中羅拉包括中羅拉軸,在所述中羅拉軸上加裝有左中羅拉套和右中羅拉套,所述左中羅拉套和中羅拉軸一體化連接,所述右中羅拉套通過軸承與中羅拉軸連接,所述軸承有兩種工作狀態,包括開狀態和關狀態,所述軸承與電磁開關連接,所述電磁開關與可編程邏輯控制器連接,所述軸承的工作狀態由電磁開關控制,所述軸承處于開狀態時,右中羅拉套不隨中羅拉軸轉動,所述軸承處于關狀態時,右中羅拉套跟隨中羅拉軸轉動,所述前羅拉和后羅拉為直徑保持不變的實心軸,所述前羅拉和后羅拉的直徑等于左中羅拉套和右中羅拉套的直徑,在所述后羅拉上部加裝有后喇叭口,所述后喇叭口包括左后喇叭口和右后喇叭口,所述左后喇叭口和右后喇叭口通過橫桿固定連接,所述左后喇叭口和右后喇叭口的截面為橢圓形,所述左后喇叭口和右后喇叭口的截面口徑沿著紗線運動方向逐漸減小,在所述前羅拉上部加裝有前喇叭口,所述前喇叭口包括前上喇叭口和前下喇叭口,所述前上喇叭口的截面為橢圓形,所述前上喇叭口的截面口徑沿著紗線運動方向逐漸減小,所述前下喇叭口的截面為橢圓形,所述前下喇叭口的截面口徑保持不變。2.—種雙色段彩紗生產方法,其特征在于:第一粗紗由左后喇叭口喂入,第二粗紗由右后喇叭口喂入,第一粗紗和第二粗紗的顏色不同,包括三種工作狀態:第一粗紗單獨喂入紡單色彩紗、第二粗紗單獨喂入紡單色彩紗、第一粗紗和第二粗紗同時喂入紡雙色彩紗,所述第一粗紗單獨喂入紡單色彩紗中,前羅拉、中羅拉和后羅拉分別由前伺服電機、中伺服電機、后伺服電機帶動轉動,軸承處于開狀態,右中羅拉套不隨中羅拉軸轉動,第二粗紗停止喂入,第一粗紗由左后喇叭口喂入,經后羅拉和左后皮輥的握持,而后被左中羅拉套和中皮輥的握持,實現在后羅拉和中羅拉組成的后牽伸區的牽伸作用,而后經前喇叭口的前上喇叭口和前下喇叭口后被前羅拉和前皮輥的握持,實現在中羅拉和前羅拉組成的前牽伸區的牽伸作用,而后從前羅拉鉗口輸出加捻成紗;所述第二粗紗單獨喂入紡單色彩紗中,前羅拉、中羅拉分別由前伺服電機、中伺服電機帶動轉動,后羅拉停止轉動,第一粗紗停止喂入,同時軸承處于關狀態,右中羅拉套跟隨中羅拉軸轉動,第二粗紗由右后喇叭口喂入,而后經后羅拉和右后皮輥之間的懸空處滑溜喂入,而后被右中羅拉套和中皮輥的握持,而后經前喇叭口的前上喇叭口和前下喇叭口后被前羅拉和前皮輥的握持,實現在中羅拉和前羅拉組成的前牽伸區的牽伸作用,而后從前羅拉鉗口輸出加捻成紗;所述第一粗紗和第二粗紗同時喂入紡雙色彩紗中,前羅拉、中羅拉和后羅拉分別由前伺服電機、中伺服電機、后伺服電機帶動轉動,同時軸承處于關狀態,右中羅拉套跟隨中羅拉軸轉動,第一粗紗由左后喇叭口喂入,經后羅拉和左后皮輥的握持,而后被左中羅拉套和中皮輥的握持,實現在后羅拉和中羅拉組成的后牽伸區的牽伸作用,第二粗紗由右后喇叭口喂入,而后經后羅拉和右后皮輥之間的懸空處滑溜喂入,而后被右中羅拉套和中皮輥的握持,而后第一粗紗和第二粗紗同時經前喇叭口的前上喇叭口和前下喇叭口后被前羅拉和前皮輥的握持,并在前下喇叭口充分匯合,實現在中羅拉和前羅拉組成的前牽伸區的牽伸作用,而后從前羅拉鉗口輸出加捻成紗;所述三種工作狀態中,前羅拉、中羅拉和后羅拉的轉速分別由前伺服電機、中伺服電機、后伺服電機通過可編程邏輯控制器進行計算調節,所述軸承的工作狀態由電磁開關通過可編程邏輯控制器調節。
【專利摘要】本發明給出一種雙色段彩紗生產裝置和生產方法,包括前羅拉、中羅拉和后羅拉,在前羅拉、中羅拉和后羅拉上部分別加裝有前皮輥、中皮輥和后皮輥,中羅拉包括中羅拉軸,在中羅拉軸上連接有左中羅拉套和右中羅拉套,左中羅拉套和中羅拉軸一體化連接,右中羅拉套通過軸承與中羅拉軸連接,軸承與電磁開關連接,后皮輥包括左后皮輥和右后皮輥,左后皮輥的直徑大于右后皮輥的直徑,前羅拉、中羅拉和后羅拉分別由伺服電機單獨帶動,在后羅拉上部加裝有后喇叭口,后喇叭口包括左后喇叭口和右后喇叭口,在前羅拉上部加裝有前喇叭口,生產時,第一粗紗由左后喇叭口喂入,第二粗紗由右后喇叭口喂入,通過軸承的開關切換實現第一粗紗和第二粗紗的間斷喂入。
【IPC分類】D01H5/22, D02G3/34, D02G3/04
【公開號】CN105714430
【申請號】CN201610243946
【發明人】劉新金, 蘇旭中, 謝春萍, 徐伯俊
【申請人】江南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