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无码日韩视频无码三区

發熱盤及烹飪器具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10830364閱讀:225來源:國知局
發熱盤及烹飪器具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發熱盤及烹飪器具,其中,發熱盤,用于加熱內鍋,包括與內鍋的底壁配合的第一盤體和與第一盤體的四周連接并向內鍋側壁延伸的延伸部;其中,延伸部的外表面上設置有加強筋。該技術方案能夠利用延伸部加熱內鍋的側壁,從而能夠將發熱盤產生的熱量傳遞到內鍋的側壁上,進而能夠使內鍋的側壁和底壁均勻受熱,同時,通過在延伸部上設置加強筋能夠在不增加延伸部的整體厚度的情況下增強延伸部的強度,進而一方面可減少延伸部受熱時向外擴張的幅度,另一方面延伸部的厚度相對較薄,因此加熱管產生的熱量更易傳遞到延伸部上,進而即確保了延伸部的強度,又提高了延伸部的傳熱效率。
【專利說明】
發熱盤及烹飪器具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廚房電器領域,更具體而言,涉及一種發熱盤及烹飪器具。
【背景技術】
[0002]目前,普通發熱盤式壓力鍋,一般采用平狀式發熱盤,該種發熱盤由于不和內鍋的側面接觸,從而極易造成內鍋的側面與底部受熱不均勻,進而在蒸煮米飯等食物時容易出現底部熱量過于集中而使底部的米飯等食物過熟而上層米飯等食物夾生的問題,從而嚴重影響了產品使用效果。而針對上述缺點有采用類似碗型的發熱盤的壓力鍋,但是碗型發熱盤的側壁由于處于懸空狀態,因此為確保其強度,一般都將碗型發熱盤的側壁設置的較矮,從而使得碗型發熱盤也并不能夠充分加熱內鍋的側壁,同時,若為了提高碗型發熱盤的強度,則勢必要增強發熱盤的側壁的厚度,但是,發熱盤一般都依靠側壁及底壁將加熱管產生的熱量傳遞至內鍋,因此,若將發熱盤的側壁設計的較厚,則勢必要降低發熱盤側壁的傳熱效率,因此,碗型發熱盤始終存在著強度不足或傳熱效率低的問題。
[0003]因此,如何設計出一種即能夠對內鍋的側壁進行充分加熱,又具有足夠的強度和較高的傳熱效率的發熱盤成為目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實用新型內容】
[0004]本實用新型旨在至少解決相關技術或現有技術中的一個技術問題。
[0005]本實用新型正是基于上述問題本實用新型正是基于上述問題,提供了一種即能夠對內鍋的側壁進行充分加熱,又具有足夠的強度和較高的傳熱效率的發熱盤。
[0006]本實用新型的另一個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含有上述發熱盤的烹飪器具。
[0007]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第一方面實施例提供了一種發熱盤,用于加熱內鍋,其中,所述發熱盤包括與所述內鍋的底壁配合的第一盤體和與所述第一盤體的四周連接并向所述內鍋側壁延伸的延伸部;其中,所述延伸部的外表面上設置有加強筋。
[0008]根據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的發熱盤,由于能夠利用第一盤體加熱內鍋的底壁,同時利用延伸部加熱內鍋的側壁,從而能夠將發熱盤產生的熱量傳遞到內鍋的側壁上,進而一方面能夠使內鍋的側壁和底壁均勻受熱,另一方面還能夠對內鍋進行立體加熱,因而在蒸煮米飯等食物時便可避免出現底部熱量過于集中而使底部的米飯等食物過熟而上層米飯等食物夾生的問題,從而提高了產品的烹飪效果及提高了用戶體驗。同時,通過在延伸部上設置加強筋能夠在不增大延伸部的整體厚度的情況下增強延伸部的強度,進而一方面可減少延伸部受熱時向外擴張的幅度,另一方面,延伸部的厚度相對較薄,因此加熱管產生的熱量更易傳遞到延伸部上,進而即確保了延伸部的強度,又提高了延伸部的傳熱效率。因而在將該發熱盤應用到壓力鍋等產品中時,能夠確保該發熱盤在有效支撐內鍋的同時不會因受熱而大幅度向外擴張,又能夠快速地將加熱管的產生的熱量傳遞到內鍋上,以確保發熱盤的加熱效率。此外,通過設置該加強筋能夠有效的保證延伸部的強度,從而在具體設計延伸部時,可將延伸部相對設置的較高,比如可將延伸部的內表面設置成大曲面,進而能夠增大發熱盤與內鍋之間的傳熱面積以提高傳熱效率。
[0009]另外,根據本實用新型上述實施例提供的發熱盤還具有如下附加技術特征:
[0010]在上述技術方案中,優選地,所述加強筋為沿所述延伸部的周向設置的環形筋,所述環形筋的數量為一個或多個,多個所述環形筋沿所述延伸部的軸向間隔設置;或所述加強筋為沿所述延伸部的軸向設置的豎筋,所述豎筋的數量為一個或多個,多個所述豎筋沿所述延伸部的周向間隔設置。
[0011]在實現加強延伸部的原則下,加強筋即可以為沿延伸部的外側壁設置的環形筋,也可為沿延伸部的外側壁的上下方向設置的豎筋,其中,為進一步增強延伸部的強度,可在延伸部的外側壁上設置多個環形筋或多個豎筋,具體地,在環形筋或豎筋為多個時,優選地,多個環形筋或多個豎筋相互間隔設置,以節省加強筋的用料及降低發熱盤的整體重量。
[0012]在上述技術方案中,優選地,所述延伸部的內表面包括有第一曲面,所述第一曲面上任意一點的曲率半徑在20mm至10mm的范圍內。
[0013]在該技術方案中,由于延伸部的內表面上任意一點的曲率半徑在20mm至10mm的范圍內,從而能夠增大發熱盤的傳熱面積,進而能夠將發熱盤產生的熱量大量地傳遞到內鍋的側壁上,以提高發熱盤的傳熱效率及加熱效率,因而能夠有效的解決平狀發熱盤存在的側面加熱不足,底部熱量過于集中造成底部的米飯過熟而上層米飯夾生的問題。此外,延伸部的內表面上任意一點的曲率半徑在20mm至10mm的范圍內,因而在加熱狀態時延伸部可產生一定量的外擴,因而在將該發熱盤應用于電壓力鍋等產品中時,發熱盤的延伸部可為電壓力的內鍋預留出內鍋加熱承壓后變形所需的空間,即能夠預留給內鍋加熱承壓后變形的余量,從而可防止電壓力鍋等產品在加熱變形后出現發熱盤與內鍋相干涉的情況發生。
[0014]在上述技術方案中,優選地,延伸部與第一盤體平滑連接,平滑連接一方面可提高發熱盤的內表面的光滑度,以提高發熱盤的美觀性,另一方面,平滑連接的結構較為簡單,因而非常便于加工。
[0015]在上述技術方案中,優選地,所述第一盤體的上表面為向所述內鍋的底壁凸起的第二曲面,所述第二曲面上任意一點的曲率半徑大于等于500mm。
[0016]在該技術方案中,第一盤體的上表面為向內鍋的底壁方向凸起的曲面,因此,可對應將內鍋的底壁也設置成相對應的曲面,從而便可提高第一盤體與內鍋底壁相配合的面積,進而便可提高第一盤體的傳熱效率,以提高發熱盤的加熱效率。
[0017]在上述技術方案中,優選地,所述第二曲面在水平面上的正投影為圓面,所述圓面的直徑在50mm至200mm的范圍內。
[0018]在該技術方案中,通過第二曲面上任意一點的曲率半徑和圓面的直徑即可準確地限定出第二曲面的大小,其中,在第二曲面上任意一點的曲率半徑一定時,圓面的直徑越大,第一盤體的上表面的面積就越大,因而與內鍋的配合面積就越大,從而能夠相對提高發熱盤的傳熱效率,但同時圓面的直徑越大,則第一盤體向內鍋的底壁拱起的高度也就越大,因而延伸部又更容易折斷,因此,優選地,第二曲面在水平面上的正投影為圓面,所述圓面的直徑在50mm至200mm的范圍內。
[0019]在上述技術方案中,優選地,所述第一曲面在豎直平面上的正投影的高度值在2mm至15mm的范圍內。
[0020]在該技術方案中,第一曲面的高度即為第一曲面的兩端之間的垂直距離,而通過限制第一曲面的直徑和高度即可準確地限定出第一曲面的大小。
[0021]在上述技術方案中,優選地,所述發熱盤為單管發熱盤(即在發熱盤的盤體上設置一個加熱管)。
[0022]在上述另一個技術方案中,優選地,所述發熱盤為多管發熱盤(即在發熱盤的盤體上設置多個加熱管),優選地,所述多管發熱盤為雙管發熱盤。
[0023]在該技術方案中,通過在發熱盤的盤體上設置有多個加熱管,從而可實現多功率烹飪,具體地,比如多管發熱盤為雙管發熱盤時,即雙管發熱盤的盤體上設置有第一加熱管和第二加熱管時,若假設第一加熱管的功率為Wl,第二加熱管的功率為W2,因此,在只使用第一加熱管加熱時,發熱盤的加熱功率為Wl,在只使用第二加熱管加熱時,發熱盤的加熱功率為W2,而在同時使用第一加熱管和第二加熱管加熱時,發熱盤的加熱功率為W1+W2,因此通過選擇不同的加熱管加熱,即可實現發熱盤的多功率加熱,從而使得用戶可根據烹飪食物的具體情況選擇不同的加熱功率,具體地,比如對于需要大火熬煮的食物,可利用第一加熱管和第二加熱管同時加熱,以使食物內的營養成分充分析出,而對于那些需要小火慢燉的食物,可利用第一加熱管或第二加熱管單獨進行加熱,從而一方面可防止食物過熟,另一方面可充分保留食物內的營養成分。該種加熱方式,由于能夠結合食材的自身情況選擇不同加熱功率,因此無論是烹飪何種食物,都能夠很好地利用食物的營養成分,以提高烹飪出的食物的營養價值及口感。同時,利用多段功率加熱內鍋時,還可使內鍋的側壁與底壁之間形成熱對流,從而可使內鍋內的食物充分翻騰混合,進而能夠更均勻地加熱內鍋內的食物。
[0024]在上述技術方案中,優選地,所述雙管發熱盤中的一加熱管設置在所述第一盤體的下表面上,所述雙管發熱盤中的另一加熱管設置在所述延伸部的外表面上。
[0025]在該技術方案中,通過將兩個加熱管分別設置在兩個盤體上,從而使得發熱盤的熱源分布地更加均勻,進而在利用兩個加熱管同時加熱內鍋時,可使內鍋的側壁與底壁之間形成熱對流,從而可使內鍋內的食物充分混合,進而能夠更均勻地加熱內鍋內的食物。同時,還可通過設置程序來使第一盤體上的加熱管和延伸部上的加熱管交替工作,從而便能夠對內鍋的側面和底壁進行交替加熱,進而可實現更多產品功能。
[0026]在上述技術方案中,優選地,所述第一盤體的下表面上或所述第一盤體與所述延伸部的連接處的下表面上設置有凸臺,所述凸臺上設置有安裝孔。
[0027]在該技術方案中,可將該發熱盤應用于電壓力鍋等產品中,因為在電壓力鍋等產品中,凸臺的設置能夠在膜片與發熱盤的底壁之間預留一定的間隙,該間隙能夠為膜片的變形預留一定的變形空間,從而可防止膜片變形后與發熱盤相干涉的情況發生。其中,優選地,將凸臺設置在第一盤體與延伸部的連接處,并使凸臺向延伸部的側壁延伸,因為該凸臺為整個發熱盤的受力點,因此,該種設置在將發熱盤安裝在外鍋內時,凸臺便能夠為延伸部提供一個支撐,從而在發熱盤受壓時,該凸臺能夠分擔延伸部上的部分壓力,從而即可減少延伸部受壓時向外擴張的幅度。
[0028]其中,優選地,所述安裝孔為螺紋孔,該螺紋孔使得發熱盤可通過螺紋連接件實現自身的安裝及固定。
[0029]本實用新型第二方面實施例提供了一種烹飪器具,包括:外鍋,所述外鍋的內底壁上相互間隔設置有多個承臺,所述外鍋的底壁上、兩個相鄰的所述承臺之間設置有第一通孔;多個膜片,任一所述膜片固定在兩個相鄰的所述承臺上,任一所述膜片上設置有與所述第一通孔相導通的第二通孔;第一方面任一項實施例所述的發熱盤,位于所述多個膜片上,所述發熱盤上設置有安裝孔;連接件,所述連接件的第一端固定在所述外鍋外,所述連接件的第二端依次穿過所述第一通孔、所述第二通孔,并插入至所述安裝孔內。
[0030]根據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的烹飪器具,由于在外鍋的底壁上加工出相互間隔設置的多個承臺,從而可將膜片的兩端固定在相鄰的兩個承臺上,同時,連接件從兩個相鄰的承臺之間穿過膜片中部的第二通孔并插入到發熱盤的安裝孔內,進而在發熱盤受壓時,發熱盤擠壓膜片的中部,但由于膜片的兩端均支撐在承臺上,從而兩個相鄰的承臺可分擔發熱盤施加到膜片中部上的部分壓力,進而在同等壓力下,膜片中部的受力相對較小,因此,每次受壓時膜片向下產生的變形較小,從而相對現有技術中膜片的固定方式而言,該種固定方式使得膜片單次受壓時的變形相對較小,從而膜片在每次變形后更易恢復至原狀,因此在長期使用后,膜片相對初始而言發生的累計變形較小,即相對而言膜片更不易發生變形,因而在利用壓力開關檢測膜片的變形位移時,可避免因為膜片在長期使用后變形而使得壓力開關檢測失真的情況發生,從而即可緩解烹飪器具的壓力衰減,以確保烹飪器具在蒸煮米飯等食物時,具有將米飯等食物蒸煮熟的壓力,進而可避免出現米飯或煲湯不熟的問題。
[0031]在上述技術方案中,優選地,所述第一盤體的下表面上或所述延伸部的下表面上設置有凸臺,所述安裝孔設置在所述凸臺上。
[0032]在該技術方案中,可將該發熱盤應用于電壓力鍋等產品中,因為在電壓力鍋等產品中,凸臺的設置能夠在膜片與發熱盤的底壁之間預留一定的間隙,該間隙能夠為膜片的變形預留一定的變形空間,從而可防止膜片變形后與發熱盤相干涉的情況發生。其中,優選地,將凸臺設置在第一盤體與延伸部的連接處,并使凸臺向延伸部的側壁延伸,因為該凸臺為整個發熱盤的受力點,因此,該種設置在將發熱盤安裝在外鍋內時,凸臺便能夠為延伸部提供一個支撐,從而在發熱盤受壓時,該凸臺能夠分擔延伸部上的部分壓力,從而即可減少延伸部受壓時向外擴張的幅度。
[0033]在上述技術方案中,優選地,多個所述膜片在所述外鍋內以外鍋的中心呈中心對稱設置。
[0034]在上述技術方案中,優選地,所述連接件包括依次連接的第一連接段、第二連接段和第三連接段,所述第一連接段與所述安裝孔配合,所述第二連接段包括與所述第二通孔配合的第一軸段和與所述第一通孔配合的第二軸段,所述第三連接段固定在所述外鍋外;其中,所述第一軸段的直徑小于所述第二軸段的直徑,且所述第二軸段與所述第一軸段的連接面與所述膜片之間設置有第一間隙。
[0035]在該技術方案中,連接件的一端與發熱盤的安裝孔優選為螺紋配合,另一端在外鍋外優選與螺母配合,從而即可將發熱盤、膜片固定在外鍋上,同時,第一間隙使得膜片在受到發熱盤的壓力而向外鍋的底壁方向發生變形時,具有一定的變形空間,即膜片向下變形時不會與連接件的第二軸段相干涉,因而膜片在受力變形時,不會向連接件施加壓力,從而可防止連接件因長期受力而易出現松脫的情況發生,進而可利用連接件將發熱盤、膜片牢靠且有效地固定在外鍋上。
[0036]在上述技術方案中,優選地,所述烹飪器具還包括:限位凹槽,所述限位凹槽的兩端分別設置在相鄰的兩個所述承臺上;其中,所述膜片位于所述限位凹槽中,且所述膜片的兩端分別與所述限位凹槽的兩端相貼合。
[0037]在該技術方案中,在將膜片放置在兩個相鄰的承臺上時,可利用限位凹槽的兩端對膜片的兩端進行限位,從而可防止膜片在承臺上來回移動,進而更利于后續將膜片固定在發熱盤的下表面及外鍋上。其中,具體地,可在承臺上加工一L形槽,并使兩個相鄰的承臺上的兩個L形槽相向設置,從而兩個相向設置的L形槽便可組成一限位凹槽。
[0038]在上述技術方案中,優選地,所述承臺與所述外鍋的底壁為一體式結構。
[0039]在該技術方案中,承臺與外鍋的底壁為一體式結構,一體式結構的力學性能好,一方面可以有效的保證承臺與外鍋的底壁的連接強度,另一方面有效的降低了外鍋的加工難度,可將承臺與外鍋的底壁一體制成,批量生產,以提高生產效率,降低工藝材料成本。
[0040]在上述技術方案中,優選地,所述多個承臺由所述外鍋的底壁向所述外鍋內凸起形成。
[0041]在該技術方案中,外鍋的底壁向外鍋內凸起多次,從而即可形成多個相互間隔的承臺,該種形成承臺的方式,一方面可節省材料,降低外鍋的重量,另一方面可便于承臺的加工及有效確保承臺與外鍋的底壁為一體式結構。
[0042]在上述技術方案中,優選地,所述外鍋的底壁上設置有所述第一通孔的位置處向所述外鍋內凸起。
[0043]在該技術方案中,將外鍋的底壁、設置有第一通孔的位置微微向外鍋內凸起,從而使得外鍋此處的底壁具有一定的彈性,從而在利用連接件將膜片等固定在外鍋此處的底壁上時,該凸起能夠利用彈性變形來補償連接件的變形位移,從而使得連接件在移動時,墊片和螺母能夠始終與連接件可靠配合,從而可避免連接件與墊片、螺母發生硬性拉扯而使連接件與墊片及螺母之間發生松動的情況。同時由于該凸起具有一定的彈性,從而可利用凸起的彈性變形來有效緩沖掉連接件對外鍋的沖擊。
[0044]在上述技術方案中,優選地,所述外鍋上設置有所述第一通孔的底壁向所述外鍋內凸起。
[0045]在該技術方案中,將設置第一通孔處的底壁微微向外鍋內凸起,從而使得外鍋此處的底壁具有一定的彈性,從而在利用連接件將膜片等固定在外鍋此處的底壁上時,該凸起能夠利用彈性變形來補償連接件的變形位移,從而使得連接件在移動時,墊片和螺母能夠始終與連接件可靠配合,從而可避免連接件與墊片、螺母發生硬性拉扯而使連接件與墊片及螺母之間發生松動的情況。同時由于該凸起具有一定的彈性,從而可利用凸起的彈性變形來有效緩沖掉連接件對外鍋的沖擊。
[0046]在上述技術方案中,優選地,所述烹飪器具還包括:內鍋,裝配在所述外鍋內,與所述發熱盤接觸;其中,所述第一盤體與所述延伸部的連接處與所述內鍋的外壁面相接觸,所述第一盤體與所述內鍋的外壁面之間設置有第二間隙,所述延伸部與所述內鍋的外壁面之間設置有第三間隙。
[0047]在該技術方案中,內鍋底壁的兩端與發熱盤充分接觸,而內鍋底壁的中間區域卻與第一盤體保留著第二間隙,內鍋的側壁與延伸部保留著第三間隙,從而在帶有壓力的電壓力鍋產品上,采用此種配合關系的內鍋和發熱盤,能夠有效地將內鍋底部的受壓均勻分布到發熱盤的側面及底部,從而增加了發熱盤的承壓面積,進而可以有效解決目前平狀發熱盤受壓耐久后底部變形,造成底部好、傳熱不好及煮飯夾生的問題。同時,該間隙的設置為第一盤體、延伸部受熱變形預留了一定的變形空間,從而可防止發熱盤受熱變形后與內鍋相干涉的情況發生。
[0048]在上述技術方案中,優選地,所述第二間隙的寬度在0.2mm至0.6mm的范圍內,所述第三間隙的寬度大于Omm小于0.6mm。
[0049]在上述技術方案中,優選地,第二間隙的寬度從第一盤體與延伸部的連接處至內鍋的中心處依次增大,第三間隙的寬度從第一盤體與延伸部的連接處至延伸部的上端點依次增大。
[0050]在上述技術方案中,優選地,烹飪器具還包括:溫控器,所述溫控器的第一端安裝在所述外鍋上;其中,所述發熱盤上設置有第三通孔,所述溫控器的第二端伸出所述第三通孔,并與所述內鍋接觸。
[0051]在該技術方案中,溫控器用于檢測內鍋的溫度,并根據內鍋的溫度控制發熱盤的加熱功率。
[0052]在上述技術方案中,優選地,所述烹飪器具為電壓力鍋或電飯煲。
[0053]本實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優點將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給出,部分將從下面的描述中變得明顯,或通過本實用新型的實踐了解到。
【附圖說明】
[0054]本實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優點從結合下面附圖對實施例的描述中將變得明顯和容易理解,其中:
[0055]圖1是根據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提供的發熱盤的結構示意圖;
[0056]圖2是根據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提供的發熱盤的另一結構示意圖;
[0057]圖3是根據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提供的烹飪器具的一結構示意圖;
[0058]圖4是根據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提供的烹飪器具的另一結構示意圖;
[0059]圖5是根據圖4提供的烹飪器具的A處的放大示意圖;
[0060]圖6是根據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提供的烹飪器具的一局部結構的狀態示意圖;
[0061]圖7是根據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提供的烹飪器具的一局部結構的另一狀態示意圖;
[0062]圖8是根據圖6提供的烹飪器具的B處的放大示意圖;
[0063]圖9是根據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提供的烹飪器具的又一結構示意圖;
[0064]圖10是根據圖9提供的烹飪器具的C處的放大示意圖。
[0065]其中,圖1至圖10中附圖標記與部件名稱之間的對應關系為:
[0066]I發熱盤,11第一盤體,12延伸部,121加強筋,131第一加熱管,132第二加熱管,14凸臺,15第三通孔,2內鍋,3外鍋,31承臺,311限位凹槽,32第一通孔,4膜片,41第二通孔,5連接件,51第一連接段,521第一軸段,522第二軸段,53第三連接段,6螺母,71第一間隙,72第二間隙,73第三間隙,8溫控器。
【具體實施方式】
[0067]為了能夠更清楚地理解本實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優點,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進行進一步的詳細描述。需要說明的是,在不沖突的情況下,本申請的實施例及實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組合。
[0068]在下面的描述中闡述了很多具體細節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實用新型,但是,本實用新型還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方式來實施,因此,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并不受下面公開的具體實施例的限制。
[0069]下面參照圖1至圖10描述根據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例提供的發熱盤及烹飪器具。
[0070]如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第一方面實施例提供了一種發熱盤I,用于加熱內鍋2,其中,發熱盤I包括與內鍋2的底壁配合的第一盤體11和與第一盤體11的四周連接并向內鍋2側壁延伸的延伸部12;其中,延伸部12的外表面上設置有加強筋121。
[0071]根據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的發熱盤I,由于能夠利用第一盤體11加熱內鍋2的底壁,同時利用延伸部12加熱內鍋2的側壁,從而能夠將發熱盤I產生的熱量傳遞到內鍋2的側壁上,進而一方面能夠使內鍋2的側壁和底壁均勻受熱,另一方面還能夠對內鍋2進行立體加熱,因而在蒸煮米飯等食物時便可避免出現底部熱量過于集中而使底部的米飯等食物過熟而上層米飯等食物夾生的問題,從而提高了產品的烹飪效果及提高了用戶體驗。同時,通過在延伸部12上設置加強筋121能夠在不增大延伸部12的整體厚度的情況下增強延伸部12的強度,進而一方面可減少延伸部12受熱時向外擴張的幅度,另一方面,延伸部12的厚度相對較薄,因此加熱管產生的熱量更易傳遞到整個延伸部12上,進而即確保了延伸部12的強度,又提高了延伸部12的傳熱效率。因而在將該發熱盤I應用到壓力鍋等產品中時,能夠確保該發熱盤I在有效支撐內鍋2的同時不會因受熱而大幅度向外擴張,又能夠快速地將加熱管的產生的熱量傳遞到內鍋2上,以確保發熱盤I的加熱效率。此外,通過設置該加強筋121能夠有效的保證延伸部12的強度,從而在具體設計延伸部12時,可將延伸部12相對設置的較大,比如可將延伸部12的內表面設置成大曲面,進而能夠增大發熱盤I與內鍋2之間的傳熱面積以提高傳熱效率。
[0072]在上述技術方案中,優選地,加強筋121為沿延伸部12的周向設置的環形筋,環形筋的數量為一個或多個,多個環形筋沿延伸部12的軸向間隔設置;或加強筋121為沿延伸部12的軸向設置的豎筋,豎筋的數量為一個或多個,多個豎筋沿延伸部12的周向間隔設置。
[0073]在實現加強延伸部12的原則下,加強筋121即可以為沿延伸部12的外側壁設置的環形筋,也可為沿延伸部12的外側壁的上下方向設置的豎筋,其中,為進一步增強延伸部12的強度,可在延伸部12的外側壁上設置多個環形筋或多個豎筋,具體地,在環形筋或豎筋為多個時,優選地,多個環形筋或多個豎筋相互間隔設置,以節省加強筋121的用料及降低發熱盤I的整體重量。
[0074]在上述技術方案中,優選地,如圖1所示,延伸部12的內表面包括有第一曲面,第二曲面上任意一點的曲率半徑Rl在20mm至10mm的范圍內。
[0075]在該技術方案中,由于延伸部12的內表面上任意一點的曲率半徑Rl在20mm至10mm的范圍內,從而能夠增大發熱盤I的傳熱面積,進而能夠將發熱盤I產生的熱量大量地傳遞到內鍋2的側壁上,以提高發熱盤I的傳熱效率及加熱效率,因而能夠有效的解決平狀發熱盤I存在的側面加熱不足,底部溫度過高造成底部米飯過熟而上層米飯夾生的問題。此夕卜,延伸部12的內表面上任意一點的曲率半徑Rl在20mm至10mm的范圍內,因而在加熱狀態時延伸部12可產生一定量的外擴,因而在將該發熱盤I應用于電壓力鍋等產品中時,發熱盤I的延伸部12可為電壓力的內鍋2預留出內鍋2加熱承壓后變形所需的空間,即能夠預留給內鍋2加熱承壓后變形的余量,從而可防止電壓力鍋等產品在加熱變形后出現發熱盤I與內鍋2相干涉的情況發生。
[0076]在上述技術方案中,優選地,延伸部12與第一盤體11平滑連接,平滑連接一方面可提高發熱盤I的內表面的光滑度,以提高發熱盤I的美觀性,另一方面,平滑連接的結構較為簡單,因而非常便于加工。
[0077]在上述技術方案中,優選地,如圖1所示,第一盤體11的上表面為向內鍋2的底壁凸起的第二曲面,第二曲面上任意一點的曲率半徑R2大于等于500mm。
[0078]在該技術方案中,第一盤體11的上表面為向內鍋2的底壁方向凸起的曲面,因此,可對應將內鍋2的底壁也設置成相對應的曲面,從而便可提高第一盤體11與內鍋2底壁相配合的面積,進而便可提高第一盤體11的傳熱效率,以提高發熱盤I的加熱效率。
[0079]在上述技術方案中,優選地,第二曲面在水平面上的正投影為圓面,所述圓面的直徑在50mm至200mm的范圍內。
[0080]在該技術方案中,通過第二曲面上任意一點的曲率半徑和圓面的直徑即可準確地限定出第二曲面的大小,其中,在第二曲面上任意一點的曲率半徑一定時,圓面的直徑越大,第一盤體11的上表面的面積就越大,因而與內鍋2的配合面積就越大,從而能夠相對提高發熱盤I的傳熱效率,但同時圓面的直徑越大,則第一盤體11向內鍋2的底壁拱起的高度也就越大,因而延伸部12又更容易折斷,因此,優選地,第二曲面在水平面上的正投影為圓面,所述圓面的直徑在50mm至200mm的范圍內。
[0081]在上述技術方案中,優選地,如圖1所示,第一曲面的高度H在2mm至15mm的范圍內。
[0082]在該技術方案中,第一曲面的高度即為第一曲面的兩端之間的垂直距離,而通過限制第一曲面的直徑和高度即可準確地限定出第一曲面的大小。
[0083]在上述技術方案中,優選地,如圖1所示,發熱盤I為單管發熱盤(即在發熱盤的盤體上設置一個加熱管)。
[0084]在另一個技術方案中,發熱盤I為多管發熱盤(即在發熱盤I的盤體上設置多個加熱管),優選地,多管發熱盤I為雙管發熱盤。
[0085]在該技術方案中,通過在發熱盤I的盤體上設置有多個加熱管,從而可實現多功率烹飪,具體地,比如多管發熱盤I為雙管發熱盤I時,即雙管發熱盤I的盤體上設置有第一加熱管131和第二加熱管132時,若假設第一加熱管131的功率為Wl,第二加熱管132的功率為W2,因此,在只使用第一加熱管131加熱時,發熱盤I的加熱功率為Wl,在只使用第二加熱管132加熱時,發熱盤I的加熱功率為W2,而在同時使用第一加熱管131和第二加熱管132加熱時,發熱盤I的加熱功率為W1+W2,因此通過選擇不同的加熱管加熱,即可實現發熱盤I的多功率加熱,從而使得用戶可根據烹飪食物的具體情況選擇不同的加熱功率,具體地,比如對于需要大火熬煮的食物,可利用第一加熱管131和第二加熱管132同時加熱,以使食物內的營養成分充分析出,而對于那些需要小火慢燉的食物,可利用第一加熱管131或第二加熱管132單獨進行加熱,從而一方面可防止食物過熟,另一方面可充分保留食物內的營養成分。該種加熱方式,由于能夠結合食材的自身情況選擇不同加熱功率,因此無論是烹飪何種食物,都能夠很好地利用食物的營養成分,以提高烹飪出的食物的營養價值及口感。同時,利用多段功率加熱內鍋2時,還可使內鍋2的側壁與底壁之間形成熱對流,從而可使內鍋2內的食物充分翻騰混合,進而能夠更均勻地加熱內鍋2內的食物。
[0086]在上述技術方案中,優選地,雙管發熱盤I中的一加熱管設置在第一盤體11的下表面上,雙管發熱盤I中的另一加熱管設置在延伸部12的外表面上。
[0087]在該技術方案中,通過將兩個加熱管分別設置在兩個盤體上,從而使得發熱盤I的熱源分布地更加均勻,進而在利用兩個加熱管同時加熱內鍋2時,可使內鍋2的側壁與底壁之間形成熱對流,從而可使內鍋2內的食物充分混合,進而能夠更均勻地加熱內鍋2內的食物。同時,還可通過設置程序來使第一盤體11上的加熱管和延伸部12上的加熱管交替工作,從而便能夠對內鍋2的側面和底壁進行交替加熱,進而可實現更多產品功能。
[0088]在上述技術方案中,優選地,如圖2所示,第一盤體11的下表面上或第一盤體11與延伸部12的連接處的下表面上設置有凸臺14,安裝孔設置在凸臺14上。
[0089]在該技術方案中,凸臺14的設置能夠在膜片4與發熱盤I的底壁之間預留一定的間隙,該間隙能夠為膜片4的變形預留一定的變形空間,從而可防止膜片4變形后與發熱盤I相干涉。其中,優選地,將凸臺14設置在第一盤體11與延伸部12的連接處,并使凸臺14向延伸部的側壁延伸,因為該凸臺14為整個發熱盤的受力點,因此,該種設置在將發熱盤I安裝在外鍋3內時,凸臺14便能夠為延伸部12提供一個支撐,從而在發熱盤I受壓時,該凸臺14能夠分擔延伸部11上的部分壓力,從而即可減少延伸部12受壓時向外擴張的幅度。
[0090]其中,優選地,安裝孔為螺紋孔,該螺紋孔使得發熱盤I可通過螺紋連接件實現自身的安裝及固定。
[0091]本實用新型第二方面實施例提供了一種烹飪器具,如圖3至圖10所示,包括:外鍋3,外鍋3的內底壁上相互間隔設置有多個承臺31,外鍋3的底壁上、兩個相鄰的承臺31之間設置有第一通孔32;多個膜片4,任一膜片4固定在兩個相鄰的承臺31上,任一膜片4上設置有與第一通孔32相導通的第二通孔41;第一方面任一項實施例的發熱盤I,位于多個膜片4上,發熱盤I上設置有安裝孔;連接件5,連接件5的第一端固定在外鍋3外,連接件5的第二端依次穿過第一通孔32、第二通孔41,并插入至安裝孔內。
[0092]根據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的烹飪器具,由于在外鍋3的底壁上加工出相互間隔設置的多個承臺31,從而可將膜片4的兩端固定在相鄰的兩個承臺31上,同時,連接件5從兩個相鄰的承臺31之間穿過膜片4中部的第二通孔41并插入到發熱盤I的安裝孔內,進而在發熱盤I受壓時,發熱盤I擠壓膜片4的中部,但由于膜片4的兩端均支撐在承臺31上,從而兩個相鄰的承臺31可分擔發熱盤I施加到膜片4中部上的部分壓力,進而在同等壓力下,膜片4中部的受力相對較小,因此,每次受壓時膜片4向下產生的變形較小,從而相對現有技術中膜片的固定方式而言,該種固定方式使得膜片4單次受壓時的變形相對較小,從而膜片在每次變形后更易恢復至原狀,因此在長期使用后,膜片相對初始而言發生的累計變形較小,即相對而言膜片更不易發生變形,因而在利用壓力開關檢測膜片4的變形位移時,可避免因為膜片4在長期使用后變形而使得壓力開關檢測失真的情況發生,從而即可緩解烹飪器具的壓力衰減,以確保烹飪器具在蒸煮米飯等食物時,具有將米飯等食物蒸煮熟的壓力,進而可避免出現米飯或煲湯不熟的問題。
[0093]在上述技術方案中,優選地,第一盤體11的下表面上或第一盤體11與延伸部12的連接處的下表面上設置有凸臺14,安裝孔設置在凸臺14上。
[0094]在該技術方案中,凸臺14的設置能夠在膜片4與發熱盤I的底壁之間預留一定的間隙,該間隙能夠為膜片4的變形預留一定的變形空間,從而可防止膜片4變形后與發熱盤I相干涉。其中,優選地,將凸臺14設置在第一盤體11與延伸部12的連接處,并使凸臺14向延伸部的側壁延伸,因為該凸臺14為整個發熱盤的受力點,因此,該種設置在將發熱盤I安裝在外鍋3內時,凸臺14便能夠為延伸部12提供一個支撐,從而在發熱盤I受壓時,該凸臺14能夠分擔延伸部11上的部分壓力,從而即可減少延伸部12受壓時向外擴張的幅度。在上述技術方案中,優選地,如圖3所示,多個膜片4在外鍋3內以外鍋3的中心呈中心對稱設置。
[0095]在上述技術方案中,優選地,如圖4至圖7所示,連接件5包括依次連接的第一連接段51、第二連接段和第三連接段53,第一連接段51與安裝孔配合,第二連接段包括與第二通孔41配合的第一軸段521和與第一通孔32配合的第二軸段522,第三連接段53固定在外鍋3夕卜;其中,第一軸段521的直徑小于第二軸段522的直徑,且第二軸段522與第一軸段521的連接面與膜片4之間設置有第一間隙71。
[0096]在該技術方案中,連接件5的一端與發熱盤I的安裝孔優選為螺紋配合,另一端在外鍋3外優選與螺母6配合,從而即可將發熱盤1、膜片4固定在外鍋3上,同時,第一間隙71使得膜片4在受到發熱盤I的壓力而向外鍋3的底壁方向發生變形時,具有一定的變形空間,SP膜片4向下變形時不會與連接件5的第二軸段522相干涉,因而膜片4在受力變形時,不會向連接件5施加壓力,從而可防止連接件5因長期受力而易出現松脫的情況發生,進而可利用連接件5將發熱盤1、膜片4牢靠且有效地固定在外鍋3上。
[0097]在上述技術方案中,優選地,如圖8所示,烹飪器具還包括:限位凹槽311,限位凹槽311的兩端分別設置在相鄰的兩個承臺上;其中,膜片位于限位凹槽311中,且膜片的兩端分別與限位凹槽311的兩端相貼合。
[0098]在該技術方案中,在將膜片放置在兩個相鄰的承臺31上時,可利用限位凹槽311的兩端對膜片4的兩端進行限位,從而可防止膜片4在承臺31上來回移動,進而更利于后續將膜片4固定在發熱盤的下表面及外鍋上。其中,具體地,可在承臺31上加工一L形槽,并使兩個相鄰的承臺上的兩個L形槽相向設置,從而兩個相向設置的L形槽便可組成一限位凹槽
311。
[0099]在上述技術方案中,優選地,承臺31與外鍋3的底壁為一體式結構。
[0100]在該技術方案中,承臺31與外鍋3的底壁為一體式結構,一體式結構的力學性能好,一方面可以有效的保證承臺31與外鍋3的底壁的連接強度,另一方面有效的降低了外鍋3的加工難度,可將承臺31與外鍋3的底壁一體制成,批量生產,以提高生產效率,降低工藝材料成本。
[0101]在上述技術方案中,優選地,多個承臺31由外鍋3的底壁向外鍋3內凸起形成。
[0102]在該技術方案中,外鍋3的底壁向外鍋3內凸起多次,從而即可形成多個相互間隔的承臺31,該種形成承臺31的方式,一方面可節省材料,降低外鍋3的重量,另一方面可便于承臺31的加工及有效確保承臺31與外鍋3的底壁為一體式結構。
[0103]在上述技術方案中,優選地,外鍋3的底壁上設置有第一通孔32的位置向外鍋內凸起。
[0104]在該技術方案中,將外鍋3的底壁、設置有第一通孔32的位置微微向外鍋內凸起,從而使得外鍋此處的底壁具有一定的彈性,從而在利用連接件將膜片4等固定在外鍋此處的底壁上時,該凸起能夠利用彈性變形來補償連接件的變形位移,從而使得連接件在移動時,墊片和螺母能夠始終與連接件可靠配合,從而可避免連接件與墊片、螺母發生硬性拉扯而使連接件與墊片及螺母之間發生松動的情況。同時由于該凸起具有一定的彈性,從而可利用凸起的彈性變形來有效緩沖掉連接件對外鍋的沖擊。
[0105]在上述技術方案中,優選地,如圖4所示,烹飪器具還包括:內鍋2,裝配在外鍋3內,與發熱盤I接觸;其中,如圖9和圖10所示,第一盤體11與延伸部12的連接處與內鍋2的外壁面相接觸,第一盤體11與內鍋2的外壁面之間設置有第二間隙72,延伸部12與內鍋2的外壁面之間設置有第三間隙73。
[0106]在該技術方案中,內鍋2底壁的兩端與發熱盤I充分接觸,而內鍋2底壁的中間區域卻與第一盤體11保留著第二間隙72,內鍋2的側壁與延伸部12保留著第三間隙73,從而在帶有壓力的電壓力鍋產品上,采用此種配合關系的內鍋2和發熱盤1,能夠有效地將內鍋2底部的受壓均勻分布到發熱盤I的側面及底部,從而增加了發熱盤I的承壓面積,進而可以有效解決目前平狀發熱盤I受壓耐久后底部變形,造成底部貼合不好好傳熱不好及煮飯夾生的問題。同時,該間隙的設置為第一盤體11、延伸部12受熱變形預留了一定的變形空間,從而可防止發熱盤I受熱變形后與內鍋2相干涉的情況發生。
[0107]在上述技術方案中,優選地,第二間隙72的寬度在0.2mm至0.6mm的范圍內,第三間隙7 3的寬度大于Omm小于0.6mm。
[0108]在上述技術方案中,優選地,第二間隙71的寬度從第一盤體11與延伸部12的連接處至內鍋2的中心處依次增大,第三間隙72的寬度從第一盤體11與延伸部12的連接處至延伸部12的上端點依次增大。
[0109]在上述技術方案中,優選地,如圖4所示,烹飪器具還包括:溫控器8,溫控器8的第一端安裝在外鍋3上;其中,發熱盤I上設置有第三通孔15,溫控器的第二端伸出第三通孔15,并與內鍋2接觸。
[0110]在該技術方案中,溫控器用于檢測內鍋2的溫度,并根據內鍋2的溫度控制發熱盤I的加熱功率。
[0111]在上述技術方案中,優選地,烹飪器具為電壓力鍋或電飯煲。
[0112]在本說明書的描述中,術語“第一”、“第二”僅用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為指示或暗示相對重要性,除非另有明確的規定和限定;術語“連接”、“安裝”、“固定”等均應做廣義理解,例如,“連接”可以是固定連接,也可以是可拆卸連接,或一體地連接;可以是直接相連,也可以通過中間媒介間接相連。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根據具體情況理解上述術語在本實用新型中的具體含義。
[0113]在本說明書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上〃、〃下〃、〃內〃、〃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為基于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僅是為了便于描述本實用新型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
[0114]在本說明書的描述中,術語“一個實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結合該實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體特征、結構、材料或特點包含于本實用新型的至少一個實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說明書中,對上述術語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實施例或實例。而且,描述的具體特征、結構、材料或特點可以在任何的一個或多個實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適的方式結合。
[0115]以上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實用新型,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本實用新型可以有各種更改和變化。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
【主權項】
1.一種發熱盤,用于加熱內鍋,其特征在于, 所述發熱盤包括與所述內鍋的底壁配合的第一盤體和與所述第一盤體的四周連接并向所述內鍋側壁延伸的延伸部; 其中,所述延伸部的外表面上設置有加強筋。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發熱盤,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強筋為沿所述延伸部的周向設置的環形筋,所述環形筋的數量為一個或多個,多個所述環形筋沿所述延伸部的軸向間隔設置;或 所述加強筋為沿所述延伸部的軸向設置的豎筋,所述豎筋的數量為一個或多個,多個所述豎筋沿所述延伸部的周向間隔設置。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發熱盤,其特征在于, 所述延伸部的內表面包括有第一曲面,所述第一曲面上任意一點的曲率半徑在20mm至10mm的范圍內;和/或所述第一盤體的上表面為向所述內鍋的底壁凸起的第二曲面,所述第二曲面上任意一點的曲率半徑大于等于500mm。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發熱盤,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曲面在水平面上的正投影為圓面,所述圓面的直徑在50mm至200mm的范圍內,所述第一曲面在豎直平面上的正投影的高度值在2mm至15mm的范圍內。5.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發熱盤,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盤體的下表面上或所述第一盤體與所述延伸部的連接處的下表面上設置有凸臺,所述凸臺上設置有安裝孔。6.一種烹飪器具,其特征在于,包括: 外鍋,所述外鍋的內底壁上相互間隔設置有多個承臺,所述外鍋的底壁上、兩個相鄰的所述承臺之間設置有第一通孔; 多個膜片,任一所述膜片固定在兩個相鄰的所述承臺上,任一所述膜片上設置有與所述第一通孔相導通的第二通孔; 如權利要求1至5中任一項所述的發熱盤,位于所述多個膜片上,所述發熱盤上設置有安裝孔; 連接件,所述連接件的第一端固定在所述外鍋外,所述連接件的第二端依次穿過所述第一通孔、所述第二通孔,并插入至所述安裝孔內。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烹飪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連接件包括依次連接的第一連接段、第二連接段和第三連接段,所述第一連接段與所述安裝孔配合,所述第二連接段包括與所述第二通孔配合的第一軸段和與所述第一通孔配合的第二軸段,所述第三連接段固定在所述外鍋外; 其中,所述第一軸段的直徑小于所述第二軸段的直徑,且所述第二軸段與所述第一軸段的連接面與所述膜片之間設置有第一間隙。8.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烹飪器具,其特征在于,還包括: 限位凹槽,所述限位凹槽的兩端分別設置在相鄰的兩個所述承臺上; 其中,所述膜片位于所述限位凹槽中,且所述膜片的兩端分別與所述限位凹槽的兩端相貼合。9.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烹飪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承臺與所述外鍋的底壁為一體式結構; 所述承臺由所述外鍋的底壁向所述外鍋內凸起形成。10.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烹飪器具,其特征在于,還包括: 內鍋,裝配在所述外鍋內,與所述發熱盤接觸; 其中,所述第一盤體與所述延伸部的連接處與所述內鍋的外壁面相接觸,所述第一盤體與所述內鍋的外壁面之間設置有第二間隙,所述延伸部與所述內鍋的外壁面之間設置有第三間隙。
【文檔編號】A47J27/00GK205514079SQ201620246651
【公開日】2016年8月31日
【申請日】2016年3月25日
【發明人】呂偉剛
【申請人】佛山市順德區美的電熱電器制造有限公司
網(wang)友詢問(wen)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