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无码日韩视频无码三区

淺酌杯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hao):94647閱讀:277來源:國知局
專利名稱:淺酌杯的制作方法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改進的家庭日用口杯,特別是一般個人飲用之保溫杯裝置。
現有的口杯可分為全敞口杯和加蓋保溫杯兩種。
全敞口杯為目前市場出售之最廣泛形式,它可以使杯內茶水在較短時間涼下來以供飲用,但要達到倒入熱水即可迅速冷卻,以便立即飲用,還是不可能的,尤其是外界氣溫較高時是如此,而一旦冷卻后即全杯皆冷,這在氣候寒冷的時候,如不及時飲用,剩余茶水則會因過冷只得倒掉形成浪費。
加蓋保溫杯為目前發展較迅速之一種普通敞口杯之改進型,其優點在于保溫效果較好,存在問題則在于當水溫較高時,飲用燙口,而等降溫后再飲,則影響保溫效果,且每次飲用都得揭蓋,不夠方便。
本實用新型設計之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改進的保溫口杯,它能使杯內茶水長時間保溫,需要時又可立即飲用之裝置。
本實用新型是這樣實現的將普通保溫杯之上蓋做成一淺碟狀槽,擰蓋在杯上,與下部儲水部分分離,槽尾有一導管通入杯底,將一般口杯杯柄改成一甲殼狀氣囊杯柄,用雙卡閥裝置使氣囊杯柄與杯內儲水部分連通。
飲用時,手握杯身,只需用指頭輕按氣囊杯柄,使少量氣體壓入杯內,杯內茶水則會被壓出進入蓋部淺碟狀槽內,由于每次壓出只是很少量的水,故可快速冷卻,即時飲用,因上部飲用部分和下部儲水部分分離,所以,即使斷續飲用亦不影響杯子的保溫效果。
本實用新型使用方便、結構又比較簡單,在現有之保溫杯基礎上,略加改革即能實現。
以下將結合附圖對淺酌杯的結構作進一步詳細說明。
圖1是淺酌杯內部結構剖面示意圖(縱向)圖2是楔狀閥示意圖(縱向)圖3是雙卡閥靜置狀態剖面示意圖(縱向)圖4是雙卡閥壓水狀態剖面示意圖(縱向)根據圖1,氣囊杯柄(8)是一個由富于彈性的橡膠或軟塑制成的粘在杯壁(11)上的一個甲殼狀氣囊,它的作用是儲存和向杯內壓入空氣,氣囊杯柄(8)下部有一個放水閥門(9),以防止杯內氣霧倒沖入氣囊冷卻后形成水珠凝聚積貯。
在氣囊的上部安裝有雙卡閥(7),它的內部結構詳見圖3和圖4。它有兩個閥閥A(16)閥B(17),中間用彈簧連結,閥A(16)緊貼在進氣孔孔壁(14)上,內孔壁周圍刻有進氣槽孔(15),(13)為進氣孔,閥B(17)緊貼在壓氣孔孔壁(19)上,(18)為壓氣孔。
當壓水以后靜置時,閥A(16)和閥B(17)被彈簧拉緊,空氣由進氣孔(13)進入,穿過進氣槽孔(15)進入氣囊內,直到內外氣壓相等,閥B(17)緊壓著壓氣孔孔壁(19),使空氣不得進入杯內,如圖3,在壓水時,手按氣囊杯柄(8)時,閥A(16)和閥B(17)均被氣囊內儲存的氣體壓開,頂向兩邊,如圖4,此時閥A(16)堵住了引氣孔(13),使內部氣體不得逸出,閥B(17)被掀開,露出壓氣孔(18),使氣囊內之氣體進入杯內壓水。
楔狀閥(4)(詳見圖2),是一個象鐵釘一樣的小閥子,當杯內氣壓升高,茶水就會通過過濾孔(6)經過導水管(5)涌上,頂起楔狀閥(4),由泉口(3)流入淺碟狀槽(2)內供飲用,打開活動蓋(1),淺碟狀槽(2)內的少量茶水就會很快涼下來,當杯內壓下降,導水管(5)的水位下降時,楔狀閥(4)就會自動落下封住導管口。
杯蓋壁(10)與杯底壁(11)用螺紋連結,使杯壁合為一體。
下部的底托(12)是在杯底壁(11)下方粘有略有彈性的刺有少量微孔的橡膠圈或軟塑圈起底墊作用,由于它有彈性和邊上刺微孔,因此,略壓后就會壓出一點空氣,本身就會象吸盤一樣,使杯身輕輕地吸附在桌面上,這樣,即使桌面略有搖晃,杯子也不會摔倒。
以上是就淺酌杯內部結構所作的說明,至于它的外部形式,則可以根據需要制成各種各樣的形狀。
權利要求
1.一個由淺碟狀槽(2)、楔狀閥(4)、導水管(5)、雙卡閥(7)、氣囊杯柄(8)和柄蓋壁(10)與杯底壁(11)結合所構成的家庭日用口杯裝置,其特征是貯水部分和飲用部分在內部隔離。
2.根據權利要求
1所述的裝置,其特征是楔狀閥(4)可以在受導水管(5)內水壓作用下頂起使水流通過,在壓力下降時又自動落下關閉導水管(5)上部。
3.根據權利要求
1所述的裝置,其特征是雙卡閥(7)由閥A(17)和閥B(18)中間用彈簧連結,它在靜置時可以啟開引氣孔(13)而關閉壓氣孔(16),而在氣囊受壓時,可以關閉引氣孔(13)和啟開壓氣孔(16)。
4.根據權利要求
1所述的裝置其特征是氣囊杯柄下部有一放水閥門(9)。
專利摘要
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能在斷續飲水情況下,杯內儲水較長時間保溫的家庭日用茶具,其特征是貯水部分和飲用部分在內部隔離。本實用新型由楔狀閥,導水管連接上部之淺碟狀槽和下部之儲水部分,由雙卡閥透過杯壁與氣囊杯柄連結,當手按氣囊杯柄時,儲水受壓溢入淺碟狀槽內,冷卻以便即時飲用,去掉壓力時,杯內儲水部分即封閉保溫。
文檔編號A47G19/22GK85200702SQ85200702
公開日1986年2月19日 申請日期1985年4月1日
發明者李永興 申請人:李永興導出引文BiBTeX, EndNote, RefMan
網友詢問(wen)留(liu)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