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无码日韩视频无码三区

縫紉機的中壓持機構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1657941閱讀:135來源:國知局
專利名稱:縫紉機的中壓持機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在被縫制物規定的范圍內能沿任意形狀設置針跡的縫紉機的中壓持機構。
一般來說,上述那種循環縫紉機具有保持裝置和送布機構,所述保持裝置用例如框架狀上下壓板(壓布框架及下板)夾持并保持被縫制物,所述送布機構使該保持裝置在與縫紉機針垂直的水平面內移動,通過該送布機構使由前述保持裝置保持的被縫制物沿著相對于縫紉機的水平方向移動,每一針變換縫制位置并按任意形狀形成針跡。
在上述的循環縫紉機中,由于框架狀上下壓板在縫制范圍的外側壓持被縫制物,而沒有壓持針的上下位置附近的被縫制物,在針上升時一邊向上提升針附近的被縫制物一邊上升,其結果,針跡形成就變得不穩定。由此,在這種縫紉機中,設有壓住針附近的被縫制物的中壓腳。
該中壓腳具有這樣的結構,即,隨著針的上下動作作上下運動,以便不阻礙由前述送布機構引起時被縫制物的移動,針上升時向上離開被縫制物。作為用于作這樣上下動作的機構,已得知例如日本公開特許公報特開昭62-249689號所記載的那樣,用設在上軸上的偏心凸輪來控制。
一方面,以這樣的方式構成中壓腳,即,在縫紉機停止中,不會妨礙被縫制物從保持裝置上脫開,并且該中壓腳上升得比縫制時還要高。
另外,在采用中壓腳與被縫制物之間的摩擦力變小的這種類型的被縫制物或這種類型的中壓腳時,以這樣的方式設定,即,在縫制中下降到被縫制物上的狀態下照原樣進行縫制,不隨針的上下動作而作上下運動。
因此,中壓腳的動作機構有必要進行兩種不同的動作,這樣就使中壓腳的動作機構變成復雜的機構。
另外,如上所述,甚至在通常的中壓腳動作的情況下,其動作具有兩種類型,即,在縫制停止時使中壓腳作較大地上升的動作和縫制中使中壓腳作較小地上下運動的動作,為了進行這兩種動作,動作機構就變成復雜的機構。
另外,在中壓腳的動作中,使用設在縫紉機主軸上的中壓腳用偏心輪,同時,使用彈簧,針的上死點與中壓腳的上死點基本一致。在使縫紉機停止時,由于中壓腳用凸輪的旋轉角度不同,所以存在著上述彈簧作用于凸輪的斜面而向中壓腳用凸輪亦即主軸施加轉動力的可能性。
特別是,在縫紉機中,即使從縫紉機針成為上死點的主軸的旋轉角度前后轉動50°,縫紉機停止,這時,中壓腳處于下降的途中,由彈簧壓持中壓腳凸輪的斜面并在施加轉動力的狀態下使其停止。
因此,如果不施加阻止主軸轉動的阻力的話,具有這種可能性,即,即使縫紉機停止,中壓腳轉動到下降為止,也不能將縫紉機停在規定的縫紉機針的位置處。
再有,在以例如皮帶驅動方式使主軸轉動的情況下,即使僅從外部施加使主軸轉動的力,用克服V型皮帶所引起的主軸轉動的阻力也能抑制主軸的轉動,但是,在以主軸與電機相連的直接驅動方式使主軸轉動的情況下,克服主軸轉動力的阻力不太大,在縫紉機停止時由中壓腳用凸輪向主軸施加轉動力時,存在著僅主軸轉動且縫紉機停止時的縫紉機針的位置下降的可能性。
鑒于上述情況,本發明的目的就是要提供一種縫紉機的中壓持機構,它謀求能使中壓腳的驅動機構簡化,并能減少縫紉機停止后由中壓腳的驅動機構施加到上軸的轉動力。
本發明的權利要求1所記載的縫紉機的中壓持機構設置在這樣一種縫紉機上,該縫紉機使保持被縫制物的保持裝置在水平方向上移動并能在由該保持裝置所保持的所述被縫制物上形成規定的針跡,所述縫紉機的中壓持機構具有中壓腳和中壓持動作裝置,所述中壓腳在縫紉機針的上下動作路徑的附近向下壓持所述被縫制物,所述中壓持動作裝置在縫制中使所述中壓腳隨著縫紉機針的上下動作作上下運動,所述中壓持動作裝置具有中壓持凸輪和中壓持驅動裝置,所述中壓持凸輪與所述縫紉機的主軸一體轉動,所述中壓持驅動裝置使所述中壓腳跟蹤所述中壓持凸輪并隨著所述上軸的轉動作上下運動,所述中壓持凸輪能移動并定位在兩種位置處,這兩種位置是,與所述中壓持驅動裝置相連而能使中壓腳作上下動作的位置,和解除與所述中壓持驅動裝置相連而使中壓腳處于下降的位置。
根據上述結構,在使用縫制動作中作上下運動的通常的中壓腳的情況下,使中壓持凸輪與中壓持驅動裝置接觸并把上述的中壓腳設置在可作上下驅動的位置處,使中壓腳與上軸一體轉動,驅動成為從動件的中壓持驅動裝置,從而,由該中壓持驅動裝置使中壓腳作上下運動。
另外,在使用縫制動作中向下壓持被縫制物的中壓腳的情況下,把中壓持凸輪設置在不與中壓持驅動裝置接觸的位置處,即使中壓持凸輪與上軸一同轉動,中壓持驅動裝置也處于不動的狀態,由此,使中壓腳保持在朝下方下降的狀態。
因此,在該中壓持機構中,僅使中壓持凸輪移動就能對兩種動作加以切換,一種動作是采用通常的中壓腳在縫制中使中壓腳作上下運動的動作,另一種是采用縫制中不作上下運動的中壓腳在縫制中使中壓腳保持在下降的狀態下的動作。
亦即,在利用安裝在上軸上的中壓持凸輪使通常的中壓腳作上下驅動的機構上,僅增加能使中壓持凸輪的位置移動的機構,就能切換上述那兩種中壓腳的動作,因此,就能將在縫制中切換兩種中壓腳的動作的中壓持機構的結構做成非常簡單的結構。由于使中壓持機構的結構簡單化,因此,能謀求減少零件的個數且能使制造工序簡易化,同時,能降低制造成本。
再有,中壓持凸輪形成有插孔,把上軸插入該插孔中,并且,最好用止動螺釘等接合部件把中壓持凸輪固定在上軸上,通過用接合部件解除中壓持凸輪在上軸上的固定,中壓持凸輪就能沿上軸的軸向移動,從而就能把使中壓腳移動的機構做成非常簡單的機構。
此外,在這種場合,當中壓持凸輪與中壓持驅動裝置接觸時,很容易確定中壓持凸輪的位置與角度。
另外,在將中壓持凸輪從中壓持驅動裝置上脫開的情況下,必須把中壓持驅動裝置固定在使中壓腳保持在下降狀態的位置處,在將中壓持凸輪從中壓持驅動裝置上脫開時,在中壓持驅動裝置使中壓腳下降的狀態下的位置處設有改變中壓持凸輪并與中壓持驅動裝置接觸的部件。
本發明的權利要求2所記載的縫紉機的中壓持機構設置在這樣一種縫紉機上,該縫紉機使保持被縫制物的保持裝置在水平方向上移動并能在由該保持裝置所保持的所述被縫制物上形成規的定針跡,所述縫紉機的中壓持機構具有中壓腳和中壓持動作裝置,所述中壓腳在縫紉機針的上下動作路徑的附近向下壓持所述被縫制物,所述中壓持動作裝置在縫制中使所述中壓腳隨著縫紉機針的上下動作作上下運動,中壓持機構還具有中壓持上下動作裝置,該中壓持上下動作裝置在縫紉機的縫制動作時將中壓腳上升保持在由中壓持動作裝置使中壓腳作上下運動的下降位置、在縫紉機的縫制動作停止時使中壓腳上升保持在比前述上下運動的上升時還要高的位置處。
根據上述結構,在縫制停止中使中壓腳處于較大地上升的狀態以便容易地脫開被縫制物,在縫制開始時使中壓腳較大地下降以便壓持被縫制物,而且在縫制中,在被縫制物可水平移動的程度上,能使處于較大地下降的狀態下的中壓腳較小地上升或者下降。
本發明的權利要求3所記載的縫紉機的中壓持機構設置在這樣一種縫紉機上,該縫紉機使保持被縫制物的保持裝置在水平方向上移動并能在由該保持裝置所保持的所述被縫制物上形成規定的針跡,所述縫紉機的中壓持機構具有中壓腳和中壓持動作裝置,所述中壓腳在縫紉機針的上下動作路徑的附近向下壓持前述被縫制物,所述中壓持動作裝置在縫制中使所述中壓腳隨著縫紉機針的上下動作作上下運動,在由所述中壓持動作裝置所引起的并對應于前述上軸的中壓腳的上下動作中,設置與前述上軸的縫制停止時的停止旋轉角度大致同步地使上下動作停止的停止旋轉角度的范圍。
在該中壓持機構的中壓腳作上下運動中,在上軸的旋轉角度變為縫制停止時上軸停止的所定旋轉角度的附近,設有在某時使中壓腳的上下動作停止的停止旋轉角度范圍,因此,在該停止范圍內,即使上軸轉動中壓腳也不作上下運動。
相反,即使上軸以對應于該停止范圍的角度停止,也不會通過中壓持縫制動作裝置將使對中壓腳向下施力作用的彈力傳遞到中壓腳上。
由此,就能防止由對中壓腳向下施力的彈簧等的作用力使上軸轉動的情況發生。
再有,在通常的縫紉機中,在變為針桿上死點(縫紉機針的上死點)的上軸的旋轉角度為0°的情況下,使上軸停止的旋轉角度為50°左右。因此,把上述停止期間設在上軸的旋轉角度大致為50°附近。另外,根據這種縫紉機,以上軸的旋轉角度為0°亦即成為針桿上死點的上軸的旋轉角度來設定使縫紉機停止,因此,在這種情況下,也可以把上述停止期間設在上軸旋轉角度為0°的附近。


圖1是表示具有本發明的一實施例的縫紉機中壓持機構的縫紉機外觀的透視圖。
圖2是表示設置在縫紉機機架內的上述實施例的縫紉機中壓持機構的側視圖。
圖3是表示上述實施例的縫紉機中壓持機構的展開透視圖。
圖4是表示上述實施例的縫紉機中壓持機構的側視圖。
圖5是表示上述實施例的縫紉機中壓持機構的側視圖。
圖6是表示上述實施例的縫紉機中壓持機構的側視圖。
圖7是表示上述實施例的縫紉機中壓持機構的中壓持凸輪的透視圖。
圖8是表示在上述實施例的縫紉機中壓持機構中的中壓腳的運動曲線圖。
圖9是表示上述實施例的縫紉機中壓持機構中的由中壓腳向上軸施加轉動的轉動力的圖。
圖10是表示上述實施例的縫紉機的中壓持機構中的中壓持凸輪的變型實例的透視圖。
以下參照附圖對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作說明。
圖1是表示一實施例的縫紉機1的外觀視圖,圖2是表示縫紉機1的機架2內的中壓持機構10的視圖,圖3是表示展開狀態下的中壓持機構10的視圖,圖4~6是表示從縫紉機1中只取出中壓持機構10的狀態的視圖,圖7是表示把中壓持凸輪31裝配到縫紉機1的上軸3(主軸)上的裝配結構視圖,圖8是表示中壓腳12的運動曲線圖,圖9是表示由壓持機構10向縫紉機1的上軸3施加的轉動力相對于運動曲線圖。
如圖1所示,具有本發明的中壓持機構10的循環縫紉機1具有保持機構6和送布機構(圖中未示)。該保持機構6把被縫制物夾持在下板4與壓持外框5之間并加以保持。該送布機構使該保持機構6在水平方向上移動,并相對于固定在水平面內的位置處的縫紉機針,使被縫制物在水平方向上移動,因此,在所規定的范圍例如下板4及壓持外框5的內側,或者在由與縫紉機針7相對的保持機構6的送布機構而引起的可移動范圍內的任意位置處就可形成針跡。
在縫紉機中,該保持機構6通過下板4和壓持外框5保持縫制被縫制物的部分的外側,本發明的中壓持機構10的中壓腳12從上面壓持被縫制物的縫紉機針7附近的部分。
在此,對該實施例中的縫紉機1的中壓持機構10作以說明。
如圖2~6所示,中壓持機構10具有中壓腳12,該中壓腳12如上所述壓持被縫制物的縫紉機針7作上下運動的部分,并且,中壓持機構10是驅動該中壓腳12的機構。
中壓持機構10由中壓持支持部11、中壓持上下動作部20、中壓持縫制動作部30以及一個中壓持連桿40組成。其中,所述中壓持支持部11可上下動作地支持前述中壓腳12,所述中壓持上下動作部20使中壓腳12在縫制中處于能壓持被縫制物的下降狀態,并且使中壓腳12在停止縫制中處于能對被縫制物作調整和交換等的可上升狀態,所述中壓持縫制動作部30使中壓腳12在縫制中相應于縫紉機針7的動作作上下動作,而所述的中壓腳12由中壓持上下動作部20而處于下降狀態,所述一中壓持連桿40把用來由中壓持上下動作部20及中壓持縫制動作部30使中壓腳12作上下運動的動作傳遞到中壓持支持部11上。
上述的中壓持支持部11具有如上所述壓持被縫制物的中壓腳12、與該中壓腳12的上部接合的中壓桿13、與該中壓桿13的上部接合的筒狀中壓桿金屬套14、插入到該中壓桿金屬套14內部中的中壓持導桿15、被固定在中壓桿13的外圓周部分上并同時與中壓持連桿40相接的中壓桿座16、中壓持調節螺釘17、中壓持調節螺母18、以及將中壓腳12向下作用的中壓持彈簧19(圖3所示),其中,把所述的中壓持調節螺釘17及中壓持調節螺母18連接到所述中壓持導桿15的上端,同時把其安裝在機架2上,用于調節中壓持導桿15的上下位置。
上述中壓腳12其下端部的下面壓住被縫制物并成環狀,縫紉機針貫穿該下端部而作上下運動。亦即,中壓腳12在縫紉機針的周圍壓住被縫制物。
另外,如圖3所示,用螺釘12a及墊圈12b把中壓腳12的上部固定在中壓桿13上,用螺釘12a及墊圈12b把指狀護罩12c與中壓腳12一同固定在中壓桿13上。另外,把中壓腳12的螺釘12a用的螺孔做成上下較長的長孔,從而可對中壓腳12的上下位置作微調。
上述的中壓桿金屬套14成筒狀,并且把中壓桿13可上下動作地插入該金屬套中。
上述中壓持導桿15被插入中壓彈簧19內并支持中壓彈簧19。
上述中壓桿座16貫穿中壓桿13并用止動螺釘16a固定在中壓桿13上。
另外,用螺釘16b及墊圈16c把中壓桿座接受板16d安裝在中壓桿座16上。
中壓桿座接受板16d的下側與中壓持連桿40相接,通過中壓持連桿40限制中壓桿座16的向下移動,通過由中壓持連桿40向上壓持中壓桿座16,就能把中壓腳12、中壓桿13提到上方。
亦即,由中壓持連桿40把動作傳遞到中壓桿座16上,從而就能上下驅動中壓腳12。
上述調節螺釘17及中壓持調節螺母18調整中壓彈簧19的作用力并調整中壓腳12對被縫制物的壓力。
上述中壓彈簧19是把中壓腳12向下壓持的例如螺旋彈簧,從而產生中壓腳12對被縫制物的壓力。
如圖2~6所示,上述中壓持上下動作部20由中壓提升機構23和中壓下降機構28組成,所述的中壓提升機構23由中壓提升連桿21及中壓提升彈簧22組成,而中壓下降機構28由螺線管24以及三個中壓下降連桿25、26、27組成。
上述中壓提升機構23是這樣的,由中壓提升彈簧22(螺旋彈簧)克服中壓彈簧19的張力把中壓提升連桿21拉向縫紉機的后側,由此使中壓持連桿40保持在使中壓腳12處于提升狀態的位置上,其中,所述的中壓提升連桿21的前端與中壓持連桿40相連,其后端與所述中壓提升彈簧22相連。
呈細長的直線形桿體的中壓提升連桿21,其前端以大于后述的中壓連桿銷44的直徑的直徑沿中壓連桿銷44的上下折成U字狀。當中壓提升連桿21受中壓提升彈簧22的作用移至后方(圖4右方)時,中壓提升連桿21的前述前端與中壓連桿銷44相接合,并使中壓持連桿40按圖4的順時針方向轉動。另一方面,當中壓提升連桿21由后述的中壓下降機構28移至前方(圖4左方)時,由于把中壓提升連桿21的前述前端做成其直徑大于后述的中壓連桿銷44直徑的U字狀,因此,不作用于中壓桿銷44上。
因此,在使中壓提升連桿21移至前方的時候,中壓提升連桿21的移動不會使中壓持連桿40的一端移至前方,但是,這時,由于中壓彈簧19的作用力使中壓持連桿40轉動,以便使中壓持連桿40的一端向前力移動。于是,通過由后述的中壓桿33便限定了中壓腳12向后方的移動,就使中壓持連桿40停止轉動。
在該狀態中,由于中壓持連桿40的一端向后方的移動沒有把中壓提升連桿21的U字狀的前端限定在某種程度的范圍內,因此,通過上述中壓持縫制動作部30就能一邊使中壓持連桿40的一端向后移動,一邊返回。
再有,如圖3所示,用中壓下降連桿27的銷27a和擋圈27b把中壓提升連桿21與中壓提升彈簧22的前端連同中壓下降連桿21連在一起。另外,中壓提升彈簧22的后端掛于彈簧吊座22b上并加以固定,其中,用螺釘22a,22a把吊座22b固定在機架2上。
上述中壓下降機構28是這樣的,用三根中壓下降連桿25、26、27把螺線管24的插棒式鐵芯24c與中壓提升連桿21的后端連接起來,通過接通螺線管24使插棒式鐵芯24c后退,借助三根中壓下降連桿25、26、27克服中壓提升彈簧22的彈力將中壓提升連桿21向前推出。
通過向前推出中壓提升連桿21,便解除了將中壓持連桿40保持在提升中壓腳12的狀態下的位置處。中壓腳12通過中壓彈簧19的彈力降下。
用固定板24a及數個螺釘24b把上述螺線管4固定到機架2上。
上述中壓下降連桿25被做成大致為ㄑ字狀,同時,其中央部由支軸25b自由轉動地支持著,用止動螺釘25a把所述支軸25b固定到機架上。另外,用連接銷24b把中壓下降連桿25的下端與螺線管24的插棒式鐵芯24c連接起來。
另外,用階梯式螺釘25c把中壓下降連桿25的上端與中壓下降連桿26連接起來。
中壓下降連桿26被做成大致為ㄑ字狀,并且其下端與中壓下降連桿26相連,用階梯式螺釘26a把其上端與中壓下降連桿27連接起來。
中壓下降連桿27被做成從側面看大致為L字狀,把其中央部自由轉動地支持在支軸27A(圖4)上,支軸27A被固定在機架2上。另外,中壓下降連桿27的后端與中壓下降連桿26相連,同時,用如上所述的中壓下降連桿21和中壓提升彈簧22的連接部把其前端連接起來。
在螺線管24斷開的狀態下,通過中壓提升彈簧22的彈力,使中壓下降連桿27按順時針方向轉動,而使與中壓下降連桿27相連的中壓提升連桿21向后移動。
如圖5所示,在螺線管24接通的狀態下,其插棒式鐵芯24c向后退,中壓下降連桿25逆時針方向轉動,而上推中壓下降連桿26,同時,中壓下降連桿26便上推中壓下降連桿27的后端。圖中,中壓下降連桿27按逆時針方向轉動,其前端向前移動,而使與中壓下降連桿27相連的中壓提升連桿21克服中壓提升彈簧22的彈力而向前移動。由此,中壓持連桿40就處于將中壓腳12向上提升的狀態。
如圖2~6所示,上述中壓持縫制動作部30用于在縫制中使壓腳12隨著針的上下動作而作上下運動,并具有固定在上軸3上的中壓持凸輪31、成為該壓持凸輪31的從動節的中壓持驅動柄32、把中壓持驅動柄32的動作傳動到中壓持連桿40上的中壓桿33、決定中壓持凸輪31的位置的凸輪用止推環34、以及接受部35,所述的接受部35在如后所述停止中壓持縫制動作時接受中壓持驅動柄32。
如圖7所示,上述的中壓持凸輪31具有圓筒部31a和設置在該圓筒部31a后面的凸輪部31b以及定位銷31c,并處于外插在上軸3上的狀態,亦即,上軸3貫穿的狀態下,同時,用止動螺釘31d、31d固定在上軸3上。中壓持凸輪31其凸輪部31b的前側面成為凸輪的側面凸輪,上軸3為了使縫紉機針7上下動作而轉動時,沿著凸輪部31b的前側面是所形成的曲面驅動成為從動節的中壓持驅動柄32。
松開止動螺釘31d、31d,使該中壓持凸輪31沿上軸3軸縱向(前后方向)移動,通過向后移動上軸3就能解除中壓持驅動柄32與中壓持凸輪31之間的關聯。
另外,通過固定在上軸3上的凸輪用止推環34限制中壓持凸輪31的前后位置,在如上所述使中壓持凸輪31后退之后,使中壓持凸輪31返回原位時,通過使中壓持凸輪31的圓筒部31a的前面與凸輪用止推環34接合就能使中壓持凸輪31容易地定位。
再有,圓筒部31a距離凸輪用止推環34和凸輪部31b有一段距離,以便設置在中壓持凸輪31的前側上的凸輪用止推環34不會妨礙中壓持驅動柄32的動作。
另外,把定位銷31c設定成自圓筒部31a的前面向前伸出,通過把其插入孔34a中就能決定中壓持凸輪31的角度。孔34a設置在凸輪用止推環34上。
亦即,中壓腳12與縫紉機針7連動地動作,但是,在如上所述使中壓持凸輪31后退的情況下,中壓持凸輪31稍作轉動的可能性較大,即使按上述調整中壓持凸輪31的前后位置,中壓腳12的動作與縫紉機針7的動作時間也會錯開,然而,如上所述,用中壓持凸輪31的定位銷31c和凸輪用止推環34的孔34a來決定中壓持凸輪31的角度,由此,即使在使中壓持凸輪31移動的情況下,也能容易地調整中壓腳12與縫紉機針7的動作的同步。
再有,凸輪用止推環34被做成環狀,在上軸貫穿的狀態下,用止動螺釘34b,34b固定在上軸3上,但是,在用手固定來決定一次位于上軸3上的位置及角度之后,就基本上不動了或者不卸下了。
如圖3所示,用階梯式螺釘32a把上述中壓持驅動柄32的中央部自由轉動地支持在機架2上。用滾軸32b及滾軸螺母32c把滾子32d自由轉動地裝在中壓持驅動柄32的上端側。
另外,在中壓持驅動柄32的上端設有接合部32e,在使中壓持凸輪31后退的情況下,該接合部32e與固定在機架2上的接受部35接合。
另外,在中壓持驅動柄32的下端形成長孔32f,用穿通該長孔32f的階梯式螺釘33a及螺母33b把中壓桿33的后端自由轉動地連在該長孔的任意位置上。
上述的中壓桿33的后端與中壓持驅動柄32的下端相連,其前端形成有長孔33c,把中壓連桿銷44可轉動且滑動地配合在該長孔33c中。
上述中壓連桿40具有為L字的形狀,并用支軸42及止推環43將其自由轉動地支持在機架2上,其中,用階梯式螺釘41把支軸42固定在機架2上,把止推環43外插在該支軸42上。
如前所述,用中壓連桿銷44把中壓持連桿40的后端(上端)與中壓桿33及中壓提升連桿21的前端連接起來。
接著,對上述的縫紉機1中的中壓持機構10的動作及作用作以說明。
首先,如圖4所示,在縫紉機1停止期間,螺線管24斷開,中壓持連桿27就處于順時針方向轉動的狀態,這時,通過中壓下降連桿26、27使插棒式鐵芯24c處于伸出的狀態。
中壓提升彈簧22對與中壓下降連桿27的前端相連的中壓提升連桿21向后施加作用力,同時,通過中壓下降連桿27使中壓提升連桿21處于后退的狀態。
在中壓提升連桿21后退的狀態下,中壓持連桿40的上端后退,中壓持連桿40的前端就處于上升的狀態。由此,其下面處在與中壓持連桿40的前端接合狀態下的中壓持支持部11的中壓桿座16連同中壓桿13及中壓腳12一起,克服中壓彈簧19(圖3所示)的作用力處于上升的狀態。
亦即,中壓腳12上升,處于不壓持被縫制物的狀態,亦即,被縫制物處在可脫離保持機構6的狀態。
這時,在中壓持縫制動作部30中,中壓桿33沒有處于由中壓持連桿40前引的狀態,中壓桿33處于大體為自由的狀態,同時,中壓持驅動柄32的下端不會由中壓桿33前引,中壓持驅動柄32也處于大體為自由的狀態。
再有,在中壓持縫制動作部30中,由于連接中壓桿33的中壓持連桿40的部分為長孔33c,因此,在如圖所示的、中壓腳12上升的狀態中,即使中壓持縫制動作部30動作,中壓持連桿40及中壓腳12也不會受到影響。
接著,在開始縫制時,如圖5所示,螺線管24接通,其插棒式鐵芯24c后退,由此,通過下壓連桿25,26使下壓連桿27的后端轉動而上升,下壓連桿27的前端便克服中壓提升單簧22的作用力前進,從而使上壓連桿21前進。
拉曳中壓持連桿40的上端的狀態下的上壓連桿21的前端向前移動,由此,解除將中壓持連桿40的上端保持在后方的狀態。
這時,由于中壓彈簧19的彈力,中壓桿13、中壓腳12及中壓桿座16向下移動,由此,向下壓下中壓持連桿40的前端,中壓持連桿40的上端就向前移動。
由此,中壓腳12下降,能處于壓持被縫制物的狀態。
另一方面,如圖5所示,在中壓持縫制動作部30中,借助于中壓彈簧19的彈力讓中壓持連桿40轉動以使其前端向下移動的情況下,中壓持連桿40的上端向前移動。
于是,與中壓持連桿40的上端相連的中壓桿33向前移動,通過向前拉曳與中壓桿33連接的中壓持驅動柄32的下端,中壓持驅動柄32便轉動,其上端的滾子32d向后移動,就與中壓持凸輪31的前側面接合。
通過中壓持驅動柄32的滾子32d與中壓持凸輪31接合,便限制了中壓持驅動柄32的上端再向后移動的轉動,亦即,限制了其下端再向前移動的轉動。
從而,限制了中壓桿33向前移動,同時,設定使中壓持連桿40的上端向前移動的轉動,亦即,利用中壓彈簧向下推壓中壓桿座16及中壓腳12,并利用中壓桿座16而使中壓持連桿40的前端向下移動的轉動得到了限制。由此,中壓腳12停止下降。
于是,縫紉機1的縫制開始,而讓縫紉機針7上下動作的上軸3便轉動。
這樣,中壓持凸輪31也轉動,壓持驅動柄32的上端隨著中壓持凸輪31的側面的起伏而作前后動作。
由此,與中壓持驅動柄32相連的中壓桿33作前后移動。
再有,通過在中壓持驅動柄32的長孔32f內調整與中壓持驅動柄32相對的中壓桿33的連接位置,就能改變中壓桿33的前后移動量。
而且,與中壓桿33相連的中壓持連桿40的上端前后移動,由此,中壓持連桿40正反轉動,中壓持連桿40的前端作上下移動。
于是,通過中壓持連桿40的前端的上下運動,中壓桿座16上下移動,中壓腳12作上下運動。
即,相對于上軸3的轉動而作上下運動的縫紉機針7,中壓腳12作上下運動。
這時,與中壓持上下動作部20的中壓提升連桿21的前端相連的中壓持連桿40的上端前后移動,但是,由于中壓提升連桿21用其U字狀前端部分在保持較大間隙的狀態下與中壓持連桿40相連,因此,不會妨礙由中壓持縫制動作部30使中壓持連桿40在小角度范圍內作前后移動。
停止縫紉時,中壓持上下動作部20的螺線管24再斷開,用中壓提升彈簧22向后拉曳中上壓連桿21。
由此,與中壓提升連桿21相連的中壓持連桿40的前端向上移動,上推中壓桿座16,而使壓腳12上升。
再有,由中壓持上下動作部20而引起的縫制開始時的中壓腳12的下降距離及縫制停止時的中壓腳12的上升距離為例如20mm,由中壓持動作部30而引起的縫制中的中壓腳12的上下運動距離為例如4mm。
另外,由中壓持上下動作部20而引起的中壓腳12的下降并不是只在縫制開始時進行,例如,在縫紉停止時,在縫紉機針7與中壓腳12一起升的狀態下,由于中壓腳12的前端妨礙向縫紉機針7穿線,因此,在穿線時接通螺線管24,與縫制開始時同樣能降下中壓腳。
接著,對把縫制中沒必要作上下運動的中壓腳12(實際中,具有與圖中的中壓腳12不同的形狀)安裝在中壓持支持部11上的情況作以說明。
在這種情況下,如圖6所示,預先沿上軸3向后移動中壓持凸輪31。
于是,與上述情況相同進行縫制開始時的中壓腳12的下降。
在縫制開始時,通過中壓持上下動作部20使中壓持連桿40向前轉動而使其前端向下移動,在降下中壓腳12的情況下,通過中壓持連桿40的上端向前移動,中壓桿33便向前移動,中壓持驅動柄32就作轉動,以便與中壓桿33相連的中壓持驅動柄32的下端向前移動。
由此,中壓持驅動柄32的上端就向后移動,但是,這時,由于中壓持凸輪31處于后退的狀態,因此,在中壓持驅動柄32的上端的滾子32d與中壓持凸輪31接合之前,中壓持驅動柄32的上端的接合部32e與固定在機架上的接受部35接合。
由此,通過限制中壓持驅動柄32向其以上的后側轉動,限制了中壓桿33向前的移動、中壓持連桿40向前的轉動,最終限制了中壓腳12向下的移動。
因此,將中壓腳12保持在下降到規定位置的狀態。
亦即,滾子32d與中壓持凸輪31變為不接觸的狀態,即使上軸3轉動中壓持驅動柄32也不作驅動,在縫制中,將中壓腳12保持在下降到規定位置的狀態。
再有,在這種狀態中,中壓腳12向其上方移動,但是,是處于由中壓彈簧19向下的作用力所限定的狀態,在從外部施加克服中壓彈簧12彈力的力的情況下,中壓腳12就能上升。
在縫紉停止時,與上述的情況相同,中壓腳12上升。
另外,將在如上述的縫制中沒必要作上下動作的壓腳12換成有必要作通常的上下動作的中壓腳12的時候,再使中壓持凸輪31向前移動并固定在上軸3上,但這時,如圖7所示,使中壓持凸輪31的圓筒部31a的前端面與凸輪用止推環34接合,同時,將中壓持凸輪31的銷31c插入凸輪用止推環34的孔34a中,由此,可容易地將中壓持凸輪31按原角度固定在原位置上。
亦即,即使根據情況解除中壓持凸輪31在上軸3上的固定,也能容易地按原角度將中壓持凸輪31固定在原位上。亦即,在中壓持凸輪31的位置偏移或者其角度偏移的情況下,中壓腳12的上下位置偏移或者中壓腳12與縫紉機針7的動作的同步錯開,但是,在該例中,由于可容易地以正常的位置和角度把中壓持凸輪31固定在上軸3上,因此不會產生上述那種問題。
接著,對中壓持凸輪31所引起的中壓腳12的縫制中的動作作說明。
圖8表示中壓腳12的以往運動曲線的例子、在該例中改變凸輪曲線以設置停止期間的運動曲線的例子、以及在該例中使凸輪曲線的移動錯開的運動曲線的例子。
另外,圖9表示了在中壓腳12位于上述運動曲線所表示的各個位置的情況下,由于把驅動柄32的滾子32d壓在中壓持凸輪31上的力,而作用到上軸3上的轉動力的情況。
再有,所謂的使上軸3轉動的力就是由滾子32d接觸的部分凸輪面的傾斜角所引起的力,在與上軸3的軸向成直角的面中,轉動力大致為零,當上軸3按正轉方向轉動時,在滾子32d與沿上述軸向后退而傾斜的凸輪面接合的情況下,在上軸3上有正轉方向的力作用,當上軸3按正轉方向轉動時,在滾子32d與沿上述軸向前進而傾斜的凸輪面接合的情況下,有逆轉方向的力施加到上軸3上。
另外,相對于與上軸3成直角的面的傾斜角越大,施加到上軸3上的旋轉力就越大。
首先,對以往例的中壓腳12的運動曲線作說明。在以往例中,針桿上死點及針桿下死點(上下動作的縫紉機針7為最高的上軸角度與為最低的上軸角度)與中壓腳12的上死點及下死點大體上一致,中壓腳12以與縫紉機針7的上下動作大致同步地作上下運動。
另外,在縫紉機中,在縫紉機針7以某種程度上升的狀態下停止縫紉機,以便縫紉機停止時進行被縫制物的交換等的作業不太困難,但是,一般來說,在縫紉機的縫制停止時,是在縫紉機針7處在比上死點稍微下降的階段停止上軸3的轉動的。
在支持縫紉機針7的針桿為上死點的上軸3的角度為零度的情況下,縫紉機針7停止的上軸3的角度一般為50°左右。再有,作為被縫制物,例如,使用厚材料的情況下,針只在被縫制物的交換時等上升為最好,因此,通過縫紉機可設定能在針桿上死點停止上軸3,使該縫紉機1也可以在針桿上死點停止。
在以往的中壓腳12上下動作的定時與縫紉機針7上下動作定時相同的情況下,如圖8所示,在設為50°的縫紉機停止角度中的中壓腳12的位置,為從上死點稍微下降的位置。
在這種情況下,由于中壓持驅動柄32的滾子32d與中壓持凸輪31的斜面接合,因此,如圖9所示,將滾子32d壓在中壓持凸輪31上的情況下,向上軸3施加正轉方向的力。
亦即,中壓彈簧19的作用力通過中壓桿座16、中壓持連桿40及中壓桿33將壓持驅動柄32的滾子32d壓在中壓持凸輪31上,在這種情況下,基于中壓彈簧19的作用力向上軸3施加正轉方向的力。
再有,以往的縫紉機是這樣的,一般來說,上軸3為皮帶驅動,出在受停止狀態下的阻止上軸3轉動的阻力作用的狀態,因此中壓彈簧19的彈力不會使上軸3轉動。
然而,在該例的縫紉機1中,上軸3的驅動為直接傳動以便防止轉動損失、提高應答性等,與皮帶驅動等相比,縫紉機停止時施加到上軸3的抑制轉動的負荷變小,即使靠中壓彈簧10的彈力,上軸3具有稍作轉動的可能性,縫紉機針7的停止位置可以改變。
在此,在改變該例的凸輪曲線以設置停止期間的情況下,在中壓持凸輪31的凸輪面上,在上軸3的旋轉角度為0°附近(針桿上死點)和50°附近(縫紉機停止角度)處,在上述滾子32d接合的部分,在某種程度的范圍內,形成與上軸3成直角的平面。
因此,正如設有圖8中用點劃線表示的停止期間的情況,在中壓腳12處在上死點(與針桿上死點相同)附近位置的情況,和上軸3的旋轉角度為50°左右的情況下,中壓腳12的上下動作暫時停止。亦即,設有中壓腳12作上下動作的停止期間。
在上軸3的旋轉角度為0°附近和50°附近的位置,中壓持驅動柄32的滾子32d與中壓持凸輪31的凸輪面上所形成的相對于上軸3成直角的平面接合,由此,如圖9所示,在上軸3的上死點(0°附近)的前后與縫紉機停止角度(50°附近)的前后位置,中壓持縫制動作部30所產生、朝上軸3的轉動力變為零。
再有,在將實際上停止縫紉機的角度固定在例如上軸3從針桿上死點轉動50°的角度的情況下,在與成為針桿是死點的上軸3的旋轉角度(0°)相對應的中壓持凸輪31的位置上沒必要設置上述的那種平面。另外,在針桿上死點與中壓腳12的上死點一致的情況下,在針桿上死點處,從中壓持縫制動作部30朝上軸3的轉動力大致為零,同時,在針桿上死點近旁的上述轉動力也較低,因此,在針桿上死點使上軸3停止轉動的情況下,在與成為上死點的上軸3的旋轉角度(0°)相對應的中壓持凸輪31的位置上不一定需要設置上述那種平面。
相反,在將實際上停止縫紉機的上軸3的角度固定在例如成為針桿上死點的旋轉角度上的情況下,在與上述50°附近相對應的中壓持凸輪31的位置上沒必要設置上述的那種平面,最好在與中壓持凸輪31的針桿上死點相對應的位置上設置上述平面。
通過如上所述在與中壓持凸輪31的上軸3停止的位置相對應的部分設置平面,就能防止將轉動力從中壓持縫制動作部30施加到上軸3上。
另外,在使凸輪曲線的相位錯開的情況下,基本上不更換由中壓持凸輪31所產生的中壓腳12的運動曲線的形狀,使相位錯開。亦即,使中壓腳12成為上死點的上軸3的旋轉角度不能成為與針桿相同的0°,而是大于成為針桿上死點的旋轉角度,中壓持凸輪31成為上死點的上軸的角度接近于縫紉機停止角度(50°附近)。
再有,如圖9所示,在中壓腳上死點附近,施加到上軸3上的轉動力變低,在上死點處,轉動力大致為零。
因此,如果使上軸3的縫紉機停止角度與中壓腳12成為上死點的上軸3的旋旋轉角度度一致,在縫紉機停止時基本上能完全防止將轉動力從中壓持縫制動作部30施加到上軸3上。
然而,在該例的縫紉機1中,通過變換設定,設縫紉機停止時的上軸3的旋轉角度為與針桿上死點(0°)相對應的角度。于是,如上所述,在相對于針桿上死點而使中壓腳12的上死點滯后的情況下,當在針桿上死點處使上軸停止轉動時,將逆轉方向的力作用于上軸3上。
在此,在使凸輪曲線的相位錯開的情況下,將中壓腳12的上死點設置為上軸3的成為針桿上死點的角度(0°)與縫紉機通常停止的角度(50°附近)間的大致的中間角度例如25°左右。
亦即,將中壓持凸輪31設置在相對于上軸3轉動以使相位錯開、比通常角度錯開25°的狀態下。
在如上所述的情況下,如圖9所示,在上軸3成為上軸上死點的角度及縫紉機停止的角度中,雖然分別為逆轉方向及正轉方向的轉動力從中壓持縫制動作部30作用在上軸3上,可是,在任何一種情況下,在以往例的縫紉機停止角度中作用著比施加到上軸3上的轉動力還要小的轉動力。
另外,上軸3為直接傳動方式的情況下,對上軸3轉動的阻力比皮帶驅動方式的要小,但是,由于未必完全為零,因此,如果減少施加到上軸3的轉動力,就能抑制上軸3的轉動。
因此,如上所述,使由中壓持凸輪31所引起的中壓腳12作上下動作的定時相位與縫紉機針7作上下動作的定時錯開,由此,在上軸3停在規定的角度上時,能防止施加到上軸3上的、使上軸3轉動的可能性加大的轉動力。
另外,在使中壓腳下死點的角度錯開成為問題的情況下,也能做成僅使中壓腳的上死點錯開的凸輪曲線的凸輪。
再有,中壓持凸輪31及凸輪用止推環34并不限于上述的情況,例如,如圖10所示,也可以采用中壓持凸輪51(功能與中壓持凸輪31相同)和凸輪用止推環52。
上述中壓持凸輪51與上述的中壓持凸輪31同樣具有圓筒部51a和凸輪部51b,同時,形成凸條51c以取代定位銷31c。再有,用止動螺釘51d、51d把中壓持凸輪51固定在上軸3上,同時,通過松開止動螺釘51d、51d就能使其后退。
另外,凸輪用止推環52具有凹部52a以取代孔34a,中壓持凸輪31的前端插入凹部52a。在凸輪用止推環52的凹部52a的內圓周面上形成有與中壓持凸輪51的凸條51c相對應的溝槽52b。
在使中壓持凸輪51后退之后返回原位的情況下,在將中壓持凸輪51的圓筒部51a的前端插入凸輪用止推環52的凹部52a內的狀態下,通過使圓筒部51a的前端與凸輪用止推環52接合就能決定中壓持凸輪51的前后位置。另外,在將圓筒部51a的前端插入凸輪用止推環52的凹部52a內時,如果中壓持凸輪51的凸條51c的位置與凸輪用止推環52的溝槽52b的位置不一致,就不能將圓筒部51a的前端插入凹部52a中,因此,通過在凹部52a插入圓筒部51a的前端,就能調整中壓持凸輪51的角度。再有,用止動螺釘52c、52c也能把凸輪用止推環52固定在上軸3上。
根據本發明權利要求1所記載的縫紉機的中壓持機構,由于僅使中壓持凸輪移動就能在兩種動作中進行切換,一種動作是采用通常的中壓腳在縫制中使中壓腳作上下運動的動作,另一種是采用縫制中不作上下運動的中壓腳在縫制中使壓腳保持在下降的狀態的動作。
因此,由于在采用中壓持凸輪上下驅動通常的中壓腳的機構上只增加能移動中壓持凸輪的位置的機構就能切換上述那兩種中壓腳的動作,從而就能把在縫制中切換兩種中壓腳的動作的中壓持機構的結構做成非常簡略的結構。
由于使中壓持機構的結構簡略化,因此,能謀求減少零件的個數且能使制造工序容易,同時,就能降低制造成本。
根據本發明權利要求2所記載的縫紉機的中壓持機構,在縫制停止中使中壓腳處于較大地上升的狀態以便容易地脫開被縫制物,在縫制開始時使中壓腳較大地下降以便壓持被縫制物,而且在縫制中,在被縫制物可水平移動的程度上,能使處于較大地下降狀態的中壓腳較小地上升或者下降。
根據本發明的權利要求3所記載的縫紉機的中壓持機構,在上述停止期間,縫制動作裝置沒有將上軸的轉動力傳遞到中壓腳上,實質上中壓持縫制動作裝置使上軸與中壓腳間的傳遞變成停止的狀態。
相反,即使上軸在與該停止期間相對應的旋轉角度上停止,也不會通過中壓持縫制動作裝置把對中壓腳向下施力的彈力傳遞到中壓腳上。
由此,就能防止對中壓腳向下施力的彈簧等的彈力使上軸轉動的情況發生。
權利要求
1.一種縫紉機的中壓持機構,設置在這樣一種縫紉機上,該縫紉機使保持被縫制物的保持裝置水平方向移動并能在由該保持裝置所保持的所述被縫制物上形成規定的針跡,所述縫紉機的中壓持機構具有中壓腳和中壓持動作裝置,所述中壓腳在縫紉機針的上下動作路徑的附近向下壓持前述被縫制物,所述中壓持動作裝置在縫制中使所述中壓腳隨著縫紉機針的上下動作作上下運動,其特征為,所述中壓持動作裝置具有中壓持凸輪和中壓持驅動裝置,所述中壓持凸輪與所述縫紉機的主軸一體轉動,所述中壓持驅動裝置使所述中壓腳跟蹤所述中壓持凸輪并隨著所述上軸的轉動作上下運動,所述中壓持凸輪能移動并定位在兩種位置處,這位置是,與所述中壓持驅動裝置相連而能使中壓腳作上下動作的位置,和解除與所述中壓持驅動裝置的連接而使中壓腳處于下降的位置。
2.一種縫紉機的中壓持機構,設置在這樣一種縫紉機上,該縫紉機使保持被縫制物的保持裝置在水平方向上移動并在由該保持裝置所保持的所述被縫制物上形成規定的針跡,所述縫紉機的中壓持機構具有中壓腳和中壓持動作裝置,所述中壓腳在縫紉機針的上下動作路徑的附近向下壓持前述被縫制物,所述中壓持動作裝置在縫制中使所述中壓腳隨著縫紉機針的上下動作作上下運動,其特征為,中壓持機構還具有中壓持上下動作裝置,該中壓持上下動作裝置在縫紉機縫制動作時使中壓腳上升保持在由中壓持動作裝置引起上下動作的下降位置處、和在縫紉機的縫制動作停止時使中壓腳上升保持在比前述上下動作中的上升時還要高的位置處。
3.一種縫紉機的中壓持機構,設置在這樣一種縫紉機上,該縫紉機使保持被縫制物的保持裝置在水平方向上移動并能在由該保持裝置所保持的所述被縫制物上形成規定的針跡,所述縫紉機的中壓持機構具有中壓腳和中壓持動作裝置,所述中壓腳在縫紉機針的上下動作路徑的附近向下壓持前述被縫制物,所述中壓持動作裝置在縫制中使所述中壓腳隨著縫紉機針的上下動作作上下運動,其特征為,在由前述中壓持動作裝置所引起的對應于前述上軸的中壓腳的上下動作中,設置與前述上軸的縫制停止時的停止旋轉角度大致同步地使上下動作停止的停止旋轉角度范圍。
全文摘要
本發明提供在被縫制物規定的范圍內能沿任意形狀設置針跡的一種循環縫紉機的中壓持機構,以謀求機構的簡略化。中壓持機構10具有中壓持上下動作部20和中壓持縫制動作部30,所述中壓持上下動作部20在縫制中使中壓腳12下降且在停止時使其上升,所述中壓持縫制動作部30在縫制中使中壓腳12隨著縫紉機針7作上下運動。一中壓持連桿40將由中壓持上下動作部20及中壓持縫制動作部30引起的中壓腳12作上下運動的動作傳遞到中壓腳12上。另外,在中壓持縫制動作部30上設有配備在上軸3上的中壓持凸輪31和成為中壓持凸輪31的從動件的中壓持驅動柄32。另外,中壓持凸輪31能從與中壓持驅動柄32接合的位置沿上軸向后后退。通過使中壓持凸輪31后退并脫離中壓持驅動柄32,就能使縫制中的中壓腳12的上下動作停止。
文檔編號D05B29/02GK1233679SQ9910542
公開日1999年11月3日 申請日期1999年2月27日 優先權日1998年2月27日
發明者今井力 申請人:重機株式會社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