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能夠承受高強拉力的高穩固性人工肘關節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屬于醫療器械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結構簡單、操作方便的能夠承受尚強拉力的尚穩固性人工財關節。
【背景技術】
[0002]近年來,肘關節置換的普及程度逐漸提高。隨著手術技術的進步、新型假體的誕生、臨床療效的不斷改善,全肘關節置換的應用也變得越來越廣泛。最常見的適應癥是風濕性關節炎,但是隨著半限制假體的發明和不斷改進,TEA的適應證已擴大到創傷后不穩定、創傷性關節炎以及老年新鮮肱骨遠端骨折。人工肘關節和人工髖關節、膝關節一樣,都是由金屬材料、高分子材料制造而成。主要分為鉸鏈型人工肘和表面人工肘關節。金屬鉸鏈型人工肘,需用骨水泥固定,而在髖關節和膝關節等部位使用人造關節和骨水泥相結合使用,效果非常好,但是在適應肘關節的具體情況時,卻出現了不良效果,因為與髖關節和膝關節等主要存在壓力的關節不同,人的手臂經常需要用來拿東西,出現拉力的情況比較多,因此長期的拉扯作用會對通常的肘關節骨水泥連接產生破壞作用,使得人工肘關節不能穩固和穩定的工作,因此研發一種能夠承受高強拉力的高穩固性人工肘關節非常重要。
【實用新型內容】
[0003]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結構簡單、操作方便的能夠承受高強拉力的高穩固性人工肘關節。
[0004]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這樣實現的,包括上臂骨連桿和下臂骨連桿,所述上臂骨連桿和下臂骨連桿通過轉軸連接,所述上臂骨連桿的與轉軸相對的端部設置固定爪,所述下臂骨連桿的上與轉軸相對的端部設置固定爪。
[0005]本實用新型通過在普通人工肘關節的上臂骨連桿和下臂骨連桿上設置固定爪,在工作時,通過固定爪加強連桿與人體骨頭之間的穩固關系,達到避免連桿和人體骨頭之間通過骨水泥連接不穩定從而受到破壞的問題;固定爪采用其主桿兩側的半抱箍相對抱緊的配合關系,并且半抱箍使用鎳鈦合金材料制成,使用時,兩側抱箍對人體臂骨相互收攏抱緊,加強連接,非常穩固,而固定爪通過螺栓與連桿相連接或者直接與連桿一體式設置,整個人工肘關節結構都能承受高強度的拉力。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工作穩定,解決了普通人工肘關節承受拉力能力差的問題。
【附圖說明】
[0006]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空間結構示意圖;
[0007]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主視圖;
[0008]圖3為圖2的俯視圖;
[0009]圖4為圖2的仰視圖;
[0010]圖5為圖1~4中的下臂骨連桿2 ;
[0011]圖6為圖1~2中的轉軸4的空間結構示意圖;
[0012]圖7為圖6的主視圖;
[0013]圖8為圖4中的卡銷7;
[0014]圖9為本實用新型中卡盤5的結構示意圖;
[0015]圖中:1_上臂骨連桿,2-下臂骨連桿,3-固定爪,31-主桿,32-半抱箍,33-連接抱箍,4-轉軸,41-限位臺階,42-卡銷定位槽,5-卡盤,6螺栓,7-卡銷。
【具體實施方式】
[0016]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說明,但不得以任何方式對本實用新型加以限制,基于本實用新型教導所作的任何變更或改進,均屬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
[0017]如附圖1~9所示,本實用新型包括上臂骨連桿I和下臂骨連桿2,所述上臂骨連桿I和下臂骨連桿2通過轉軸4連接,所述上臂骨連桿I的與轉軸4相對的端部設置固定爪3,所述下臂骨連桿2的上與轉軸4相對的端部設置固定爪3。
[0018]所述固定爪3包括主桿31和半抱箍32,所述主桿31兩側設置半抱箍32,主桿31兩側的半抱箍32相抱配合。
[0019]所述上臂骨連桿I與固定爪3 —體式設置,所述上臂骨連桿I與固定爪3連接的端部設置為平齊面;所述下臂骨連桿2與固定爪3 —體式設置,所述下臂骨連桿2與固定爪3連接的端部設置為平齊面。
[0020]所述上臂骨連桿I和下臂骨連桿2均通過螺栓6連接固定爪3,所述固定爪3的連接端設置連接抱箍33,所述連接抱箍33上設置螺孔,所述連接抱箍33的寬度大于半抱箍32的兩倍寬度。
[0021]所述主桿31兩側的半抱箍32正對設置,處于同一側的半抱箍32之間的間距為半抱箍32寬度的1~1.5倍。
[0022]所述主桿31兩側的半抱箍32相互交錯設置,處于同一側的半抱箍32之間的間距為半抱箍32寬度的2~3倍。
[0023]所述上臂骨連桿I和下臂骨連桿2的轉軸連接端均設置為截面為“u”形的開口通槽,所述上臂骨連桿I的開口通槽的側壁上設置軸孔,所述軸孔內設置轉軸4,所述轉軸4與下臂骨連桿2的開口通槽旋轉配合,所述下臂骨連桿2的開口處設置卡銷7與轉軸4定位配合,所述上臂骨連桿I的開口通槽內壁與下臂骨連桿2的開口通槽外壁之間設置卡盤5,所述卡盤5設置在轉軸4上。
[0024]轉軸4的表面上設置相互平行的限位臺階41,所述限位臺階41與下臂骨連桿2的“u”形槽內表面限位配合;所述轉軸4上設置卡銷定位槽42,所述卡銷定位槽42與卡銷7定位配合。
[0025]所述上臂骨連桿I上與轉軸4相對的一端設置為錐形頭,所述下臂骨連桿2上與轉軸4相對的一端設置為錐形頭。
[0026]所述上臂骨連桿I的連軸之軸心相對于“u”形開口通槽飛中分面側翻設置8。~10°,此角度在實際應用過程中可根據情況而采用不同側傾角度,此備件按不同的角度生產各種型號;或者直接用連接螺釘調節具體需要的側傾角度。
[0027]本實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和工作過程
[0028]本實用新型通過在普通人工肘關節的上臂骨連桿I和下臂骨連桿2上設置固定爪3,在工作時,通過固定爪3加強連桿與人體骨頭之間的穩固關系,達到避免連桿和人體骨頭之間通過骨水泥連接不穩定從而受到破壞的問題;固定爪3采用其主桿31兩側的半抱箍相對抱緊的配合關系,并且半抱箍使用鎳鈦合金材料制成,使用時,兩側抱箍對人體臂骨相互收攏抱緊,加強連接,非常穩固,而固定爪3通過螺栓6與連桿相連接或者直接與連桿一體式設置,整個人工肘關節結構都能承受高強度的拉力。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工作穩定,解決了普通人工肘關節承受拉力能力差的問題。
【主權項】
1.一種能夠承受高強拉力的高穩固性人工肘關節,包括上臂骨連桿(I)和下臂骨連桿(2),所述上臂骨連桿(I)和下臂骨連桿(2)通過轉軸(4)連接,其特征是:所述上臂骨連桿(O的與轉軸(4)相對的端部設置固定爪(3),所述下臂骨連桿(2)的上與轉軸(4)相對的端部設置固定爪(3)。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能夠承受高強拉力的高穩固性人工肘關節,其特征是:所述固定爪(3)包括主桿(31)和半抱箍(32),所述主桿(31)兩側設置半抱箍(32),主桿(31)兩側的半抱箍(32)相抱配合。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能夠承受高強拉力的高穩固性人工肘關節,其特征是:所述上臂骨連桿(I)與固定爪(3)—體式設置,所述上臂骨連桿(I)與固定爪(3)連接的端部設置為平齊面;所述下臂骨連桿(2 )與固定爪(3 ) —體式設置,所述下臂骨連桿(2 )與固定爪(3)連接的端部設置為平齊面。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能夠承受高強拉力的高穩固性人工肘關節,其特征是:所述上臂骨連桿(I)和下臂骨連桿(2)均通過螺栓(6)連接固定爪(3),所述固定爪(3)的連接端設置連接抱箍(33 ),所述連接抱箍(33 )上設置螺孔,所述連接抱箍(33 )的寬度大于半抱箍(32)的兩倍寬度。5.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能夠承受高強拉力的高穩固性人工肘關節,其特征是:所述主桿(31)兩側的半抱箍(32)正對設置,處于同一側的半抱箍(32)之間的間距為半抱箍(32)寬度的1~1.5倍。6.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能夠承受高強拉力的高穩固性人工肘關節,其特征是:所述主桿(31)兩側的半抱箍(32 )相互交錯設置,處于同一側的半抱箍(32 )之間的間距為半抱箍(32)寬度的2~3倍。7.根據權利要求1、3或4所述的能夠承受高強拉力的高穩固性人工肘關節,其特征是:所述上臂骨連桿(I)和下臂骨連桿(2)的轉軸連接端均設置為截面為“u”形的開口通槽,所述上臂骨連桿(I)的開口通槽的側壁上設置軸孔,所述軸孔內設置轉軸(4),所述轉軸(4)與下臂骨連桿(2)的開口通槽旋轉配合,所述下臂骨連桿(2)的開口處設置卡銷(7)與轉軸(4)定位配合,所述上臂骨連桿(I)的開口通槽內壁與下臂骨連桿(2)的開口通槽外壁之間設置卡盤(5 ),所述卡盤(5 )設置在轉軸(4 )上。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能夠承受高強拉力的高穩固性人工肘關節,其特征是:轉軸(4)的表面上設置相互平行的限位臺階(41),所述限位臺階(41)與下臂骨連桿(2)的“u”形槽內表面限位配合;所述轉軸(4)上設置卡銷定位槽(42),所述卡銷定位槽(42)與卡銷(7)定位配合。9.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能夠承受高強拉力的高穩固性人工肘關節,其特征是:所述上臂骨連桿(I)上與轉軸(4)相對的一端設置為錐形頭,所述下臂骨連桿(2)上與轉軸(4)相對的一端設置為錐形頭。10.根據權利要求1、3或4所述的能夠承受高強拉力的高穩固性人工肘關節,其特征是:所述上臂骨連桿(I)的連軸之軸心相對于“u”形開口通槽的中分面側翻設置8° ~10°。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能夠承受高強拉力的高穩固性人工肘關節,包括上臂骨連桿(1)和下臂骨連桿(2),所述上臂骨連桿(1)和下臂骨連桿(2)通過轉軸(4)連接,所述上臂骨連桿(1)的與轉軸(4)相對的端部設置固定爪(3),所述下臂骨連桿(2)的上與轉軸(4)相對的端部設置固定爪(3)。本實用新型通過在普通人工肘關節的上臂骨連桿和下臂骨連桿上設置固定爪,固定爪采用其主桿兩側的半抱箍相對抱緊的配合關系,并且半抱箍使用鎳鈦合金材料制成,兩側抱箍對人體臂骨相互收攏抱緊,固定爪通過螺栓與連桿相連接或者直接與連桿一體式設置,整個人工肘關節結構能承受高強度的拉力,解決了普通人工肘關節承受拉力能力差的問題。
【IPC分類】A61F2/38
【公開號】CN204683845
【申請號】CN201520335303
【發明人】徐永清, 李川, 趙萬秋, 宋慕國, 劉帥, 李亮
【申請人】徐永清, 李川
【公開日】2015年10月7日
【申請日】2015年5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