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骨刺消痛膏及制法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外用中藥硬膏貼及制法。
已有的骨傷科外用膏貼類藥品,主要有三種一種是橡皮膏型的薄型膏貼,如麝香追風膏、關節止痛膏等;第二種是屬軟膏性質的敷藥,如消腫止痛膏、金黃(散)膏等;第三種是屬硬膏性質的硬膏貼,如用于外傷的狗皮膏、東方活血膏等。第三種的硬膏貼一般以膏藥布為膏劑的承載體,然后貼在患處。但未發現專用于消除骨刺疼痛的外用硬膏貼。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專用于消除因骨刺而引起的疼痛的硬膏貼及制法。
實現本發明目的中的提供一種專用于消除因骨刺而引起的疼痛的硬膏貼技術方案是,本骨刺消痛膏由主藥和副藥混合組成,主藥為中藥飲片浸出濃縮液,副藥為粉狀中藥,主藥的浸劑為香油,副藥具有制膏基礎劑廣丹、滲透劑樟腦;其特點在于,主藥的中藥飲片為生馬錢子、生草烏、生南星、六軸子,副藥還具有拔傷劑生山梔。
上述骨刺消痛膏的主藥的中藥飲片和浸劑及副藥的各成份的配比如下(重量)生馬錢子飲片150~250份,生草烏飲片150~250份,生南星飲片75~125份,六軸子飲片100~200份,浸劑香油3000~6000份,制膏基礎劑廣丹2000~3000份,滲透劑樟腦45~75份,拔傷劑生山梔50~150份。
上述主藥還含有如下中藥飲片的浸出濃縮液穿山甲、皂角刺、獨活、川芎、七葉蓮、威靈仙、生大黃、遼細辛、山奈、川椒、乳香、沒藥,其相應中藥飲片的配比如下(重量)穿山甲75~125份,皂角刺45~75份,獨活75~125份,川芎75~125份,七葉蓮75~125份,威靈仙125~175份,生大黃75~125份,遼細辛125~175份,山奈75~125份,川椒60~100,乳香75~125份,沒藥75~125份;副藥還具有粘結劑松香,副藥的滲透劑還具有冰片,相應的配比為(重量)松香40~80份、冰片45~75份。
上述副藥還有活血止痛劑血褐、祛風散寒劑肉桂、軟堅散結劑硇砂、清熱止痛劑芒硝,其相應配比為(重量)血褐40~60份,肉桂60~100份,硇砂75~125份,芒硝75~125份。
實現本發明目的中的提供一種專用于消除因骨刺而引起的疼痛的硬膏貼的制法的技術方案是,具有如下步驟①將主藥的中藥飲片放入容器內,由香油浸泡5~10天;②將浸泡液用文火進行加熱2~3小時;再用急火加熱、待藥渣呈灰黑色,停止加熱;③將上述物料用紗布過濾,得到的濾液再加熱達到濃稠似蜜糖起白煙時即得浸出濃縮液;④將粉狀廣丹邊攪拌邊放入浸出濃縮液中,用文火加熱1-2小時,直至物料呈稀糊狀滴水成珠時,停止加熱并快速攪拌;⑤待物料溫度冷卻至50~60度時,速將粉狀生山梔、粉狀樟腦放入物料中,繼續攪拌至物料完全冷卻凝固即可。
上述主藥的飲片為生馬錢子及生草烏,相應的配比為(重量)生馬錢子飲片150~250份,生草烏飲片150~250份,生南星飲片75~125份,六軸子飲片100~200份;浸劑香油的配比為(重量)3000~6000份;副藥制膏基礎劑廣丹的配比為(重量)2000~3000份,滲透劑樟腦的配比為(重量)45~75份,拔傷劑生山梔的配比為(重量)50~150份。
上述主藥還具有如下中藥飲片穿山甲、皂角刺、獨活、川芎、七葉蓮、威靈仙、生大黃、遼細辛、山奈、川椒、乳香、沒藥,其相應的配比如下(重量)穿山甲75~125份,皂角刺45~75份,獨活75~125份,川芎75~125份,七葉蓮75~125份,威靈仙125~175份,生大黃75~125份,遼細辛125~175份,山奈75~125份,川椒60~100,乳香75~125份,沒藥75~125份;副藥還具有粘結劑松香,配比為(重量)40~80份;步驟④中,將粉狀松香先于廣丹前放入浸出濃縮液中,再進行其它操作;副藥的滲透劑還具有冰片,相應的配比為(重量)45~75份;步驟⑤中,將粉狀冰片與粉狀生山梔、粉狀樟腦同時放入物料中,再進行其它操作。
上述副藥還具有活血止痛劑血褐、祛風散寒劑肉桂、軟堅散結劑硇砂、清熱止痛劑芒硝,其相應配比為(重量)血褐40~60份,肉桂60~100份,硇砂75~125份,芒硝75~125份;步驟④中,將粉狀活血止痛劑血褐、粉狀祛風散寒劑肉桂、粉狀軟堅散結劑硇砂及粉狀清熱止痛劑芒硝先于廣丹放入浸出濃縮液中,再進行其它操作。
本發明具有積極的效果①骨刺(骨質增生癥)是一種慢性骨關節疾病,多發于4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病變部位多見于腰椎、頸椎及四肢關節。中醫認為骨刺多因風寒濕侵入肌膚、筋絡、關節,客于經脈、氣滯血瘀或跌打外傷、閃挫等直接損傷筋骨或過度負重用力均可引起。其主要病理變化是椎間盤、關節軟骨、關節囊韌帶發生退行性變化,骨質疏松、椎體邊緣及關節邊緣骨質增生。臨床癥狀以慢性疼痛為主,活動時加劇。西醫治療以服用止痛藥為主,理療、休息為輔,療效欠佳。中醫治療以針灸推拿,內服補益肝腎、舒筋活血、通絡止痛類藥物為主,但療效一般,且對腸胃有刺激作用。本發明另辟蹊徑,依照內病外治的原理,將外用硬膏貼直接作用于患部,不經肝臟分解,故對人體基本無毒副作用;本發明的膏藥進行有關治療,應用了祖國醫學的經絡學說,在復方配伍中,遵循了中醫藥君臣佐使的辨證原理和根據膏藥通過皮膚、毛囊經絡脈、經脈進入內臟這一傳導治療的特性,選擇了芳香開竅、穿透皮膚力強的藥物和護膚生肌的輔助藥,使主藥藥效發揮充分。②本發明是在治療筋骨疼痛外用藥的祖傳秘方的基礎上,經臨床實踐百余次反復篩選,直接作用于病變或疼痛部位。將本發明外貼患處后,使受藥部位局部溫度升高,促進毛孔的迅速張開,而使毛細血管擴張,進而使皮膚的角質層開裂,并吸收皮膚于骨刺之間的淤血或其它屏障;堆積在皮膚表面的膏藥有利于直接和不間斷地向病變組織及血液滲透,達到活血化瘀、消腫止痛、軟堅散結、祛風散寒的作用,消除骨刺或阻止骨刺生長。經臨床證實,本發明不僅對治療骨刺(骨質增生)有特效,而且對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癥、風濕性關節炎、跌打扭挫傷、慢性筋骨痛等具有滿意療效。③本發明主藥所用的生馬錢子、生草烏、生南星及六軸子內服時均有大毒,但本發明將這些有毒的中藥經香油浸取加熱后使毒性降低,同時較好地發揮了藥用功能。據醫書介紹,生馬錢子性味苦寒,外用有通絡散結、消腫定痛的功效,《醫學衷中參西錄》中說其“開通經絡、透達關節之力遠勝于它藥”,治療手足麻木、半身不遂、跌打損傷;生草烏性味辛、苦、溫,外用有祛風濕、消腫散瘀的功效,用于寒濕痹痛、跌打損傷疼痛等;生南星性味辛、苦、溫,外用有散結消腫止痛的功效,治療跌打扭傷、腫脹疼痛;六軸子性味辛、溫,外用有祛風通絡止痛的功效,治療風濕痹痛、關節酸痛、坐骨神經痛。本發明副藥所用的廣丹為制膏基礎劑,廣丹性味辛、微寒,能與植物油溶合,有較好的拔毒生肌收斂作用。副藥中作為滲透劑的樟腦,性味辛、熱,功效外用溫經散瘀、止痛;該藥物辛香走竄、芳香開竅,是膏藥中的引經藥,能把膏藥的藥性滲透到皮膚、肌肉中去。副藥中作為拔傷劑的生山梔,性味苦、寒,功效涼血解毒,清熱利濕;外敷對外傷性腫脹疼痛有消腫止痛作用,為傷科常用要藥;民間稱該藥為“吊傷藥”。本發明的制法將這些藥物的毒性降低后,并使各有效成分相互促進,改善患部的微循環,增強患部組織的代謝功能,促使骨刺軟化、回縮,達到了止痛的效果,甚至病變部位消失或基本消失。④當本發明的主藥的飲片中增加了以祛風濕、止痹痛為主要功效的獨活、威靈仙、川椒,增加了以活血祛瘀、舒筋活絡為主要功效的穿山甲、皂角刺、川芎、七葉蓮,增加了以理氣止痛為主要功效的遼細辛、山奈,增加了以去腐生肌、消腫止痛為主要功效的乳香、沒藥,增加了以清熱止痛為主要功效的生大黃等后,各種藥物的有效成分進一步相互促進,而使治療效果更好。⑤當本發明的副藥中增加了作為粘結劑的松香后,不僅起到協助廣丹將各組分粘合在一起的作用,而且還具有生肌止痛及護膚作用。當副藥中增加了作為活血止痛劑的血褐、作為祛風散寒劑的肉桂、作為軟堅散結劑的硇砂、作為清熱止痛劑的芒硝后,可使本發明的藥效更好。副藥中增加了冰片后,可進一步增加藥物的滲透作用,且冰片具有消腫散瘀、止痛的功效。
以下結合實施例和應用例對本發明做進一步的描述。
實施例1、①將主藥的中藥飲片生馬錢子200克、生草烏200克、生南星100克、六軸子150克放入5000克麻油(香油的一種)中,浸泡7天。
②將浸泡液用文火進行加熱2小時;再用急火加熱、待藥渣呈灰黑色,停止加熱。
③將上述物料用紗布過濾,得到的濾液再加熱達到濃稠似蜜糖起白煙時即得浸出濃縮液。
④將副藥的作為制膏基礎劑的粉狀廣丹2500克邊攪拌邊放入浸出濃縮液中,用文火加熱1小時,直至物料呈稀糊狀、滴水成珠時,停止加熱并快速攪拌。
⑤待物料溫度冷卻至60度時,速將作為滲透劑的粉狀樟腦60克、作為拔傷劑的粉狀生山梔100克放入物料中,繼續攪拌至物料完全冷卻凝固即得本發明。
⑥將凝固后的膏藥攤于邊長約為12厘米的正方形的膏藥布上,膏藥被攤成圓餅形、直徑5~6厘米、厚度約為3毫米,再覆上一層塑料薄膜即得到本發明的硬膏貼。然后,放入鐵箱中密封備用。
⑦本發明的硬膏貼使用時,先揭去薄膜層,將膏藥烘熱、使之微熔,然后直接貼于患處或相應穴位,每三天換一次,十次為一療程。貼后皮膚發癢或生出小紅顆乃系藥力滲入病灶刺激皮膚所致,重者將膏藥暫時揭去,切勿抓破,等癢止后再貼,孕婦禁用。
實施例2、其余與實施例1相同,不同之處在于,在步驟①中,主藥的中藥飲片中還有穿山甲100克、皂角刺60克、獨活100克、川芎100克、七葉蓮100克、威靈仙150克、生大黃100克、遼細辛150克、山奈100克、川椒80克、乳香100克、沒藥100克;在步驟④中,放入浸出濃縮液中的副藥除廣丹外、還有作為粘結劑的粉狀松香60克,成藥時不僅起到協助廣丹將各組分粘合在一起的作用,而且還具有生肌止痛及護膚作用松香先于廣丹放入。在步驟⑤中,同時放入物料中的副藥除樟腦及生山梔外、還有作為第二滲透劑的冰片60克。
實施例3、其余與實施例2相同,不同之處在于,在步驟④中,放入提取濃縮液中的副藥還有活血止痛劑血褐50克、祛風散寒劑肉桂80克、軟堅散結劑硇砂100克、清熱止痛劑芒硝100克。這些副藥與松香同時先于廣丹放入。
應用例1、李某某,女,55歲,小學教師。1990年4月3日就診。患者因腰腿痛于就診前已臥床不起4個多月,整日疼痛、夜不能寐。因腰腿功能受限,不能站立和行走,故生活不能自理。經常州市第二人民醫院X光攝片顯示L1~L5(腰椎第1節至第5節)均有骨質增生。治療及療效經第一療程后,痛即大減,能離床站立扶桌行走;嗣后,再貼一療程,歷時兩月臨床癥狀和體癥全部消失,隨訪兩年未復發。
應用例2、張某某,男,50歲,干部。初診日期1991年1月20日。主述頸部伴右上肢麻木疼痛5年,疼痛放射至手部尺側。檢查C5(頸椎第5節)右側壓痛明顯、頸部左右旋轉受限,右側臂叢牽拉試驗和椎間孔壓縮試驗呈陽性(+),X線攝片顯示C5~C6(頸椎第5節至第6節)椎間隙變窄,椎體邊緣骨質增生。診斷頸椎骨質增生癥。治療及療效自1991年1月20日至4月30日,斷續貼本發明的骨刺消痛膏20張,每張貼3天;貼膏藥后自覺麻木疼痛消失,頸部運動恢復正常,但C5稍有壓痛感。1991年12月27日復查頸臂不疼痛,頸部功能正常,療效鞏固。2年后隨訪未復發。
應用例3、陳某某,女,45,歲,工人。初診日期1991年4月5日。主訴左下腰痛20余天,并放射至同側下肢呈酸麻痛。檢查左髂后上棘及骶髂關節壓痛,X線攝片顯示L2~L5(腰椎第2節至第5節)邊緣均有骨刺形成。診斷腰椎椎體骨質增生癥。治療及療效經一個療程(貼本發明的骨刺消痛膏10張,每張貼3天),自覺癥狀消失,原有的壓痛點消失。1991年6月15日復查療效鞏固,腰痛痊愈。
應用例4、曹某某,男,37歲,司機。初診日期1993年3月26日。主訴腰痛半月余、呈酸脹痛,有扭傷史。檢查L5~S1(腰椎第5節至骶椎第1節)壓痛,X線攝片顯示L3椎體右下角和L4椎體右上角有輕度骨質增生,L5骶化,S1椎弓有隱裂,L5棘突呈棘狀。診斷腰椎骨質增生,L5及S1先天性隱裂。治療及療效經貼本發明的骨刺消痛膏一個半月,自覺疼痛消失。1993年7月8日復查L5及S1無壓痛,腰部功能正常。
應用例5、
謝某某,女,62歲。初診日期1994年2月15日。主訴雙膝疼痛10年,行走時加重,尤以上下樓梯痛甚,休息后減輕。檢查雙膝眼腫脹且有壓痛,髕骨區有明顯壓痛,關節活動尚可。X線攝片顯示膝關節骨質疏松,關節邊緣及髕骨上下拯均有骨刺形成。診斷雙膝關節骨質增生癥。治療及療效經貼本發明的骨刺消痛膏一周后、疼痛減輕;又貼半個月后,疼痛消失,膝部腫脹消退;繼續貼骨刺消痛膏2個月。1994年5月27日復查膝關節不痛、不腫脹,行走活動正常。
應用例6、徐某某,男,57歲。初診日期1995年4月22日。主訴腰痛10年余,最近加重3天,臥床不起,疼痛難忍。X線攝片顯示L4~S1(腰椎第4節至骶椎第1節)椎體可見骨刺形成。經常州市第四人民醫院CT檢查L4~L5椎間盤突出。治療及療效經貼本發明的骨刺消痛膏半個療程后,可以扶拐杖下床活動;一個療程后,可棄拐杖行走;兩個療程后,各種癥狀消失。井X線攝片復查,椎間盤脫出復位。
應用例7、孫某某,男,52歲,工人。1995年12月6日來診。自訴半年來時感頸部不適,時有落枕狀,兩肩酸沉疼痛、兩上肢麻木、夜間加重。X線攝片顯示;C5~C7椎體邊緣明顯骨質增生,C4~C7椎間隙變窄,生理曲度變直。診斷頸椎病。治療及療效經貼本發明的骨刺消痛膏一療程后,頸動自如,擠壓及臂叢牽拉試驗呈陰性(一),癥狀消失。隨訪至今未復發。
應用例8、周某某,男,38歲,個體戶,1994年3月15日就診。自訴因腰部扭傷至今已有3年。3年來,腰部經常疼痛,且逐漸加重,近10天腰痛劇烈并放射至右下肢外側疼痛,行走困難。檢查腰部脊椎無畸形,腰肌緊張,腰生理弧度消失,L3~L5棘突壓痛明顯,右下肢直腿抬高試驗呈陽性(+)。X線攝片顯示腰椎第3節至第5節椎體外緣呈唇樣改變。診斷腰椎骨質增生癥合并坐骨神經痛。治療及療效經貼本發明的骨刺消痛膏20張,每張貼3天,兩個月后癥狀完全消失,1996年5月3日隨訪無復發。
權利要求
1.一種骨刺消痛膏,由主藥和副藥混合組成,主藥為中藥飲片浸出濃縮液,副藥為粉狀中藥,主藥的浸劑為香油,副藥具有制膏基礎劑廣丹、滲透劑樟腦;其特征在于,主藥的中藥飲片為生馬錢子、生草烏、生南星、六軸子,副藥還具有拔傷劑生山梔。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骨刺消痛膏,其特征在于,主藥的中藥飲片和浸劑及副藥的各成份的配比如下(重量)生馬錢子飲片150~250份,生草烏飲片150~250份,生南星飲片75~125份,六軸子飲片100~200份,浸劑香油3000~6000份,制膏基礎劑廣丹2000~3000份,滲透劑樟腦45~75份,拔傷劑生山梔50~150份。
3.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骨刺消痛膏,其特征在于,主藥還含有如下中藥飲片的浸出濃縮液穿山甲、皂角刺、獨活、川芎、七葉蓮、威靈仙、生大黃、遼細辛、山奈、川椒、乳香、沒藥,其相應中藥飲片的配比如下(重量)穿山甲75~125份,皂角刺45~75份,獨活75~125份,川芎75~125份,七葉蓮75~125份,威靈仙125~175份,生大黃75~125份,遼細辛125~175份,山奈75~125份,川椒60~100,乳香75~125份,沒藥75~125份;副藥還具有粘結劑松香,副藥的滲透劑還具有冰片,相應的配比為(重量)松香40~80份、冰片45~75份。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骨刺消痛膏,其特征在于,副藥還有活血止痛劑血褐、祛風散寒劑肉桂、軟堅散結劑硇砂、清熱止痛劑芒硝,其相應配比為(重量)血褐40~60份,肉桂60~100份,硇砂75~125份,芒硝75~125份。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骨刺消痛膏的制法,其特征在于,具有如下步驟①將主藥的中藥飲片放入容器內,由香油浸泡5~10天;②將浸泡液用文火進行加熱2~3小時;再用急火加熱、待藥渣呈灰黑色,停止加熱;③將上述物料用紗布過濾,得到的濾液再加熱達到濃稠似蜜糖起白煙時即得浸出濃縮液;④將粉狀廣丹邊攪拌邊放入浸出濃縮液中,用文火加熱1~2小時,直至物料呈稀糊狀滴水成珠時,停止加熱并快速攪拌;⑤待物料溫度冷卻至50~60度時,速將粉狀生山梔、粉狀樟腦放入物料中,繼續攪拌至物料完全冷卻凝固即可。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骨刺消痛膏的制法,其特征在于,主藥的飲片為生馬錢子及生草烏,相應的配比為(重量);生馬錢子飲片150~250份,生草烏飲片150~250份,生南星飲片75~125份,六軸子飲片100~200份;浸劑香油的配比為(重量)3000~6000份;副藥制膏基礎劑廣丹的配比為(重量)2000~3000份,滲透劑樟腦的配比為(重量)45~75份,拔傷劑生山梔的配比為(重量)50~150份。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骨刺消痛膏的制法,其特征在于,主藥還具有如下中藥飲片穿山甲、皂角刺、獨活、川芎、七葉蓮、威靈仙、生大黃、遼細辛、山奈、川椒、乳香、沒藥,其相應的配比如下(重量)穿山甲75~125份,皂角刺45~75份,獨活75~125份,川芎75~125份,七葉蓮75~125份,威靈仙125~175份,生大黃75~125份,遼細辛125~175份,山奈75~125份,川椒60~100,乳香75~125份,沒藥75~125份;副藥還具有粘結劑松香,配比為(重量)40~80份;步驟④中,將粉狀松香先于廣丹前放入浸出濃縮液中,再進行其它操作;副藥的滲透劑還具有冰片,相應的配比為(重量)45~75份;步驟⑤中,將粉狀冰片與粉狀生山梔、粉狀樟腦同時放入物料中,再進行其它操作。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骨刺消痛膏的制法,其特征在于,副藥還具有活血止痛劑血褐、祛風散寒劑肉桂、軟堅散結劑硇砂、清熱止痛劑芒硝,其相應配比為(重量)血褐40~60份,肉桂60~100份,硇砂75~125份,芒硝75~125份;步驟④中,將粉狀活血止痛劑血褐、粉狀祛風散寒劑肉桂、粉狀軟堅散結劑硇砂及粉狀清熱止痛劑芒硝先于廣丹前放入浸出濃縮液中,再進行其它操作。
全文摘要
本發明屬外用中藥硬膏貼及制法。其藥膏由主藥和副藥混合組成,主藥為中藥飲片浸出濃縮液,所用的中藥飲片具有生馬錢子及生草烏,浸劑為香油;副藥為粉狀中藥,具有制膏基礎劑廣丹、滲透劑樟腦及拔傷劑生山梔。其制法是將主藥的中藥飲片放入香油浸泡數天;將浸泡液加熱至藥渣呈灰黑色;過濾;將濾液加熱至濃稠似蜜糖時即得浸出濃縮液;再將廣丹放入浸出濃縮液中加熱至物料呈稀糊狀時,停止加熱并快速攪拌;待物料溫度冷卻速將生山梔、樟腦放入物料中,繼續攪拌至物料完全冷卻凝固即可。本發明對消除因骨刺而引起的疼痛有特效。
文檔編號A61P19/00GK1223134SQ9811158
公開日1999年7月21日 申請日期1998年11月17日 優先權日1998年11月17日
發明者高宏大 申請人:高宏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