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環式骨外固定架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環式骨外固定架,屬于醫療器械制造技術領域。
骨外固定架治療四肢骨折是創傷骨科近幾年來一直研究的課題,四肢骨折的治療原則是整復、固定、功能鍛煉,而理想的骨外固定架應具備能夠糾正骨折后產生的各種畸形,有的患者骨折后并伴有皮膚和軟組織廣泛損傷,由于損傷范圍較大,不能做內固定,又不宜選用石膏和小夾板外固,使用骨外固定架就成了唯一的選擇,而現有的骨外固定架只能糾正重疊畸形,不能糾正側方移位,成角畸形和旋轉畸形,特別是側方移位,用一般方法復位并固定是很困難的。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設計一種環式骨外固定架,不但具有其它外固定架糾正重疊畸形的同樣功能,而且具有糾正側方移位,成角畸形和旋轉畸形的獨特功能,使其達到解剖對位或基本解剖對位,并且能夠保持整復后的對位、對線,直至愈合,而且在骨折后愈合過程中兩端的關節能主動屈伸鍛煉。
本實用新型設計方案一種環式骨外固定架,包括一對上、下端分別帶有螺紋的桿(1)和一對分別安裝在支撐桿(1)上、下端的環形支架(2),環形支架(2)由三段圓弧形支架(3)、(4)、(5)通過螺栓、螺母連接而成,其中圓弧形支架(3)、(4)上沿周向制有圓弧狀條形孔(6),支撐桿(1)兩端分別穿過圓弧狀條形孔(6)通過螺母安裝在環形支架(2)上,牽引針固定桿(7)下端制有螺紋,上端制有牽引針孔并穿有牽引針(14),通過螺母將下端安裝在圓弧狀條形孔(6)上,且支撐桿(1)、牽引針固定桿(7)均可沿圓弧狀條形孔(6)移動調節,此外,在上、下環形支架(2)之間的支撐桿(1)上通過固定調節座(8)固定有彈性圈(9),且彈性圈(9)可沿支撐桿(1)上、下移動調節,彈性圈(9)上裝有兩個固定調節座(10),其端部制有帶螺紋的孔(11),且固定調節座(10)可沿彈性圈(9)移動調節,頂桿(12)尾部制有螺紋,旋配在孔(11)上,頂桿(12)為空芯,內穿克氏針(13)。上、下環形支架(2)之間的支撐桿(1)上通過固定調節座(8)固定有兩個以上的彈性圈(9)。
本實用新型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的優點和效果1、在整復過程中具有較好的同步糾正重疊、旋轉、側方移位作用。本實用新型保留了現有骨外固定架骨延長作用原理來糾正骨斷端的重疊畸形,利用支撐桿或牽引針固定桿在環形支架周向圓弧狀條形孔中的旋轉糾正有時出現的旋轉畸形,利用旋配在彈性圈固定調節座上的空芯頂桿頂壓移位側的骨皮質,使其移位到接近解剖對位,并且利用彈性圈的回縮作用使其進一步緩慢復位,克服了強力復位引起的疼痛,由于空心頂桿套在克氏針上,使其不能在骨皮質上滑動,整體力學結構合理,復位可靠。臨床應用的15例病人都有明顯的側方移位,特別是3例多段骨折,中間一段分別傾倒60°、30°、20°,用一般方法復位并固定牢固是困難的,而采用本實用新型復位固定后均取得了較好療效。
2、環式骨外固定架具有整復和固定的雙重作用。固定是否得當,是否牢固對骨折愈合有重要作用,此固定架早期是一個整復系統,在整復完成后,它又是一個固定裝置。在重疊畸形,旋轉畸形,側方移位糾正后,按緊各部位的螺絲,可以完全控制骨折端,克服各種應力,防止它再移位,直到骨性愈合。
3、環式骨外固定架在整復固定過程中能方便處理局部創面,能有效地達到早日消滅創面的目的。嚴重脛腓骨創傷骨折,多有小腿軟組織損傷,有的小腿軟組織損傷后壞死范圍比較大,不能做內固定,又不宜選用石膏和小夾板外固定,長期骨牽引將帶來關節功能障礙的嚴重后果。因此,即要治療骨折,又要處理局部軟組織損傷,難度比較大。環式骨外固定架在這一方面具有明顯的優越性。在徹底清創后上環式骨外固定架,克氏針可以穿過創面。環式骨外固定架上好后,使骨折整復、固定、并具有一定的空間,不影響局部創面的處理,小腿后側離開床面,移植皮膚不會因壓迫而壞死。在治療上達到早期整復、早期固定、早期消滅創面的目的。又可早期進行功能鍛煉,大大縮短了治療時間,減少了并發癥。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結合附
圖1描述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
一種環式骨外固定架,包括一對上、下端分別帶有螺紋的桿(1)和一對分別安裝在支撐桿(1)上、下端的環形支架(2),環形支架(2)由三段圓弧形支架(3)、(4)、(5)通過螺栓、螺母連接而成,其中圓弧形支架(3)、(4)上沿周向制有圓弧狀條形孔(6),支撐桿(1)兩端分別穿過圓弧狀條形孔(6)通過螺母安裝在環形支架(2)上,牽引針固定桿(7)下端制有螺紋,上端制有牽引針孔并穿有牽引針(14),通過螺母將下端安裝在圓弧狀條形孔(6)上,且支撐桿(1)、牽引針固定桿(7)均可沿圓弧狀條形孔(6)移動調節,此外,在上、下環形支架(2)之間的支撐桿(1)上通過固定調節座(8)固定有兩個彈性圈(9),且彈性圈(9)可沿支撐桿(1)上、下移動調節,彈性圈(9)上裝有兩個固定調節座(10),其端部制有帶螺紋的孔(11),且固定調節座(10)可沿彈性圈(9)移動調節,頂桿(12)尾部制有螺紋,旋配在孔(11)上,頂桿(12)為空芯,內穿克氏針(13)。
使用方法可以不進手術室,在局麻下骨端各穿一枚克氏針做為牽引針,并上好環式骨外固定架,掛上牽引針。扭動螺絲進行牽引,糾正重疊畸形。用健側對比測量患肢有無旋轉畸形,如有旋轉畸形,在環形支架上旋轉支撐桿或牽引針固定桿糾正之。拍片后如重疊畸形和旋轉畸形已糾正,在骨折斷各進一枚克氏針,方向與骨骼垂直,進針方向與骨斷端移位方向一致,針不能到骨折線處,以免影響整復,再在移位方向側的克氏針上套空心頂桿,空芯頂桿固定在彈性圈上,扭動空心頂桿,使其到達骨皮質,推擠移位的骨斷端,糾正側方移位,上緊后彈性圈的回縮,使其斷端逐步復位,整個操作比較簡便,可在床旁完成。定期拍片觀察,術后即可活動關節,一周后出院或者待開放創面修復后出院,3-4個月來院復查,決定是否拆除外固定架。
彈性圈固定在兩個撐桿上,可以上下移動,在糾正側方移位的過程中,空心頂桿與克氏針角度發生了改變。可以移動彈性圓環,防止克氏針變彎。環形支架可以打開變成馬蹄形,用于小腿粗壯的病人。環式骨外固定架全部結構材料為鈦材,整體重量為450g。病人在功能鍛煉和行走時負荷較輕,整復階段一般在5-7天內完成,然后將各部件的螺栓固定好,在保持牽引的情況下,兩側空心頂桿上緊克服側方移位,使骨折斷端保持整復后的位置,真正起到固定作用,直到骨性愈合。在骨折愈合過程中由于兩端關節未固定,使其活動不受影響,功能鍛煉能獲得較好效果。
臨床應用結果臨床治療15例患者,男14例,女1例,平均年齡31歲,均為脛腓骨開放性,粉碎性骨折,都伴有皮膚,肌肉大面積損失。1例女性為小腿廣泛軟組織損傷,其范圍為26×14CM2。另1例男性從膝到足皮膚,肌肉損傷范圍為37×12CM2,3例多段骨折,12例粉碎骨折,其中1例粉碎長度為13CM。15例全部達到復位固定標準,回家休養,并做功能鍛煉。15例中有12例在6個月內取除環式骨外固定架并開始負重行走。膝關節功能恢復到原來活動范圍。踝關節由于脛前軟組織損傷重,都伴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礙。X線片見脛骨對位對線良好,骨痂生長滿意達骨性愈合。有2例脛腓骨粉碎范圍比較長,都在10-13CM,雖固定6個月以上,X線片見對位對線良好,有骨痂生長,但未達到骨性愈合,膝踝關節功能尚可。另1例術后4個月,骨痂生長明顯,因時間短,未取固定架。
權利要求1.一種環式骨外固定架,包括一對上、下端分別帶有螺紋的支撐桿(1)和一對分別安裝在支撐桿(1)上、下端的環形支架(2),其特征在于環形支架(2)由三段圓弧形支架(3)、(4)、(5)通過螺栓、螺母連接而成,其中圓弧形支架(3)、(4)上沿周向制有圓弧狀條形孔(6),支撐桿(1)兩端分別穿過圓弧狀條形孔(6)通過螺母安裝在環形支架(2)上,牽引針固定桿(7)下端制有螺紋,上端制有牽引針孔并穿有牽引針(14),通過螺母將下端安裝在圓弧狀條形孔(6)上,且支撐桿(1)、牽引針固定桿(7)均可沿圓弧狀條形孔(6)移動調節,此外,在上、下環形支架(2)之間的支撐桿(1)上通過固定調節座(8)固定有彈性圈(9),且彈性圈(9)可沿支撐桿(1)上、下移動調節,彈性圈(9)上裝有兩個固定調節座(10),其端部制有帶螺紋的孔(11),且固定調節座(10)可沿彈性圈(9)移動調節,頂桿(12)尾部制有螺紋,旋配在孔(11)上,頂桿(12)為空芯,內穿克氏針(13)。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環式骨外固定架,其特征在于上、下環形支架(2)之間的支撐桿(1)上通過固定調節座(8)固定有兩個以上的彈性圈(9)。
專利摘要一種環式骨外固定架,其環形支架由三段圓弧形支架通過螺栓、螺母連接而成,其中的兩段圓弧形支架上沿周向制有圓弧狀條形孔,一對支撐桿上、下端分別帶有螺紋,穿過環形支架上的圓弧狀條形孔通過螺母安裝在環形支架上,牽引針固定桿也安裝在圓弧狀條形孔上,其上穿有牽引針,支撐桿、牽引針固定桿均可在圓弧狀條形孔中移動調節,此外,上、下環架之間通過固定調節座設有彈性圈,彈性圈上通過固定調節座設有空芯頂桿,空芯頂桿內穿克氏針,彈性圈及空芯頂桿均可移動調節。
文檔編號A61B17/60GK2295460SQ9723942
公開日1998年10月28日 申請日期1997年3月26日 優先權日1997年3月26日
發明者楊培淮, 傅清海, 李炳義, 楊學榮, 魏關中 申請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