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性加筋綠化墊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柔性加筋綠化墊,其特征是,包括至少一個毯子單元,所述一個毯子單元包括無紡纖維層,無紡纖維層的上面鋪設由浸有營養液的種子構成的種子層,種子層的上面覆蓋有木漿紙層;木漿紙層的上面鋪設有筋層;筋層的上面鋪設由柔性線狀物彎曲堆疊形成的具有若干間隙的蓬松網狀層;所述的無紡纖維層、木漿紙層、筋層、蓬松網狀層之間縫合固定。可以防止滑坡、防止土壤流失,而且能更好的適應不同形狀的土壤表面,以便與基礎土壤可靠的接觸。
【專利說明】
柔性加筋綠化墊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綠化用裝置,具體是一種柔性加筋綠化墊。
【背景技術】
[0002]在鐵路邊坡、高速公路邊坡、河堤、湖堤、沙漠化比較嚴重的地區或區域、廢舊礦山及其他建筑物建設過程中都會形成大量的裸露土坡,對這些裸露的土坡如果單純靠自然力恢復生態平衡即植物的發芽成長是非常慢的,而且即使恢復了也非常的雜亂不堪,此外,有的土坡還是無法完全恢復的,對生態綠化環境造成極大的破壞。
[0003]如果維護不當,會造成水土流失,嚴重的甚至會影響到該區域的安全性。
[0004]目前,有一些采用鋪設植生毯的方法,操作簡單;但目前的植生毯制作完成后不容易搬運,種子容易灑落出。此外,植生毯在鋪設時,膜層容易容易破損,從而造成水土的二次流失。還有,其中的種子如果發生損傷導致不能正常出苗,那無法補救,只能整塊的撤換,造成浪費。還有,基礎土壤表面地況不同,高高低低,大多數植生毯不能很好地固定的貼合土壤,鋪設時容易造成局部下表面與土壤之間發生空鼓,造成種子不能正常出苗成長,同時也容易造成內部滑坡,局部坑洞越來越大。
【實用新型內容】
[0005]為了解決現有技術中存在的問題,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柔性加筋綠化墊,可以防止滑坡、防止土壤流失,而且能更好的適應不同形狀的土壤表面,以便與基礎土壤可靠的接觸。
[0006]本實用新型采用以下技術方案:柔性加筋綠化墊,其特征是,包括至少一個毯子單元,所述一個毯子單元包括無紡纖維層,無紡纖維層的上面鋪設由浸有營養液的種子構成的種子層,種子層的上面覆蓋有木漿紙層;木漿紙層的上面鋪設有筋層;筋層的上面鋪設由柔性線狀物彎曲堆疊形成的具有若干間隙的蓬松網狀層;所述的無紡纖維層、木漿紙層、筋層、蓬松網狀層之間縫合固定。
[0007]進一步的:所述蓬松網狀層的厚度為1-1.5cm。
[0008]進一步的:所述的筋層由方格網制成,網格的大小為2cmX2cm-5cmX5cm0
[0009]進一步的:方格網由橫向筋條、縱向筋條編織而成,每組橫向筋條由一根或多根筋條構成,每組縱向筋條由一根或多根筋條平行設置構成;每組縱向筋條的筋條數量大于每組橫向筋條的筋條數量。
[0010]進一步的:所述的無紡纖維層、木漿紙層的面積和形狀均相同。
[0011]進一步的:所述的毯子單元設置有多個,以一個毯子單元為起點橫向延伸,相鄰的兩個毯子單元的邊緣搭接在一起,并將搭接的部分用鉚釘固定。
[0012]進一步的:所述的毯子單元設置有多個,以一個毯子單元為起點縱向延伸,相鄰的兩個毯子單元的邊緣搭接在一起,并將搭接的部分用鉚釘固定。
[0013]進一步的:所述的毯子單元設置有多個,以一個毯子為起點縱向及橫向分別延伸,縱向或橫向上相鄰的兩個毯子單元的邊緣搭接在一起,并將搭接的部分用鉚釘固定。
[0014]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該種柔性加筋綠化墊能很好的適應基礎土壤的表面,以使其自身與土壤表面可靠的貼合,從而保證后期出苗率高,防止滑坡、水土流失效果更好;此外,如果遇到種子層損壞時,還可以通過后期補救的方式保證綠化毯的正常使用,不必整體撤換。
【附圖說明】
[0015]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一中毯子單元的截面示意圖;
[0016]圖2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一中一個毯子單元的俯視圖;
[0017]圖3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一多個毯子單元連接的結構示意圖;
[0018]圖4為圖2所示的毯子單元中,設置分區線的結構示意圖;
[0019]圖5為本實用新型設置了第二種子層的實施例結構示意圖;
[0020]圖中:I無紡纖維層,2種子層,3木漿紙層,4筋層,5蓬松網狀層,6縫合線,8分區線,9鉚釘,10毯子單元,11第二種子層。
【具體實施方式】
[0021 ]實施例一,該柔性加筋綠化墊,包括一個或多個毯子單元,如圖1、2所示的為一個毯子單元的結構示意圖;一個毯子單元包括無紡纖維層I,無紡纖維層I的上面鋪設由浸有營養液的種子構成的種子層2,種子層2的上面覆蓋有木漿紙層3;木漿紙層3的上面鋪設有筋層4;筋層4的上面鋪設由柔性線狀物彎曲堆疊形成的具有若干間隙的蓬松網狀層5;所述的無紡纖維層1、木漿紙層3、筋層4、蓬松網狀層5之間縫合固定。附圖2中示意出了縫合線6。
[0022]該實施例中進一步的:為了保證出苗效果,蓬松網狀層5的厚度為1-1.5cm。該蓬松網狀層5采用聚乙烯或聚氯乙烯支撐,由多條線在熱軟情況下彎曲形成,彎曲可以是規則也可以是不規則,最好選用不規則,利于形成蓬松網狀結構,也有利于后期在蓬松網狀結構中撒種子形成第二種子層。線與線之間接觸處熱合為一體,最終形成了蓬松網狀結構。該蓬松網狀層也即具有柔性,可方便打卷和鋪設,也更好的與土壤基面貼合。此外,采用聚乙烯或聚氯乙烯制成,可以使蓬松網狀層熱合到筋層4上表面,不再使用其他部件固定,結構簡化、成本低且減輕墊子重量。
[OO23 ]還進一步的:筋層4由方格網制成,網格的大小為2 cmX2cm-5 cmX5cm。這樣大小的網格,既能起到很好的加強作用,也不會增加毯子的重量與體積太多,此外也有利于種子的發芽和分區。在斜坡上鋪設使用時,筋層一般采用玻璃纖維制成的網格,能很好的起到永固加強筋的作用。如果是在平地上使用,可將筋層的材料替換為可降解的材料,更有利于環保。此外,可以根據筋層的方格設置每個方格內的種子的種類,從而使宏觀上形成不同的景觀。
[0024]該實施例中的方格網由橫向筋條41、縱向筋條42編織而成,每組橫向筋條41由一根或多根筋條構成,每組縱向筋條由一根或多根筋條平行設置構成;每組縱向筋條42的筋條數量大于每組橫向筋條的筋條數量。這樣的編織方式可以在保證使用的可靠性的同時減輕綠化墊重量。如果在斜坡鋪設綠化墊時,優選的是將縱向筋條42按照上下傾斜的方向鋪設,這樣能保證上下方向不會發生斷裂,保證斜坡上的土不會發生滑坡現象。
[0025]此外,為了實現不同的景觀還可以是在第一木漿紙層上鋪彎曲的分區線8,以使種子按照分區線劃分的區域設置,如圖4所示,這樣最終形成的景觀就是分區線規劃好的形狀及圖案。為了進一步達到環保的目的,所述的分區線采用可降解纖維制成的線。圖4所示的僅僅是一種分區方式的舉例說明,在實施時,可以是其他形狀的分區。
[0026]進一步的:所述的無紡纖維層、木漿紙層的面積和形狀均相同。這樣邊沿整齊,容易在大面積土坡上無縫的且不浪費的鋪設多個毯子單元。
[0027]鋪設時,可以是:所述的毯子單元設置有多個,以一個毯子單元為起點橫向延伸,相鄰的兩個毯子單元的邊緣搭接在一起,并將搭接的部分用鉚釘固定。
[0028]還可以是:以一個毯子單元為起點縱向延伸,相鄰的兩個毯子單元的邊緣搭接在一起,并將搭接的部分用鉚釘固定。
[0029]大部分都是:所述的毯子單元設置有多個,以一個毯子為起點縱向及橫向分別延伸,縱向或橫向上相鄰的兩個毯子單元的邊緣搭接在一起,并將搭接的部分用鉚釘9固定,如圖3所示。
[0030]實施例二,如圖5所示,該實施例與實施例一不同之處是:毯子單元中,進一步的:在蓬松網狀層5內嵌入第二種子層11,該第二種子層11可通過撒入蓬松網狀層5的間隙內形成。這樣可以保證出苗率,不會因為部分種子損壞而造成局部區域無法出苗。
[0031]本實用新型中的無紡纖維層I,可采用無紡布等材料制成,不會漏下種子,而且還可以保護種子,還可以有一定的蓄水能力,并且可以最終降解。
[0032]本實用新型中的種子可以是花種子、草種子,也可以是灌木類樹木的種子等,不做限制。
[0033]鋪設毯子完成后,在毯子上面蓋土 2_3cm。
【主權項】
1.柔性加筋綠化墊,其特征是,包括至少一個毯子單元,所述一個毯子單元包括無紡纖維層,無紡纖維層的上面鋪設由浸有營養液的種子構成的種子層,種子層的上面覆蓋有木漿紙層;木漿紙層的上面鋪設有筋層;筋層的上面鋪設由柔性線狀物彎曲堆疊形成的具有若干間隙的蓬松網狀層;所述的無紡纖維層、木漿紙層、筋層、蓬松網狀層之間縫合固定。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柔性加筋綠化墊,其特征是:所述蓬松網狀層的厚度為1-1.5cm0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柔性加筋綠化墊,其特征是:所述的筋層由方格網制成,網格的大小為 2 cmX2 cm_5 cmX5 cm。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柔性加筋綠化墊,其特征是:方格網由橫向筋條、縱向筋條編織而成,每組橫向筋條由一根或多根筋條構成,每組縱向筋條由一根或多根筋條平行設置構成;每組縱向筋條的筋條數量大于每組橫向筋條的筋條數量。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柔性加筋綠化墊,其特征是:所述的無紡纖維層、木漿紙層的面積和形狀均相同。6.根據權利要求1-5任一所述的柔性加筋綠化墊,其特征是:所述的毯子單元設置有多個,以一個毯子單元為起點橫向延伸,相鄰的兩個毯子單元的邊緣搭接在一起,并將搭接的部分用鉚釘固定。7.根據權利要求1-5任一所述的柔性加筋綠化墊,其特征是:所述的毯子單元設置有多個,以一個越子單元為起點縱向延伸,相鄰的兩個越子單元的邊緣搭接在一起,并將搭接的部分用鉚釘固定。8.根據權利要求1-5任一所述的柔性加筋綠化墊,其特征是:所述的毯子單元設置有多個,以一個毯子為起點縱向及橫向分別延伸,縱向或橫向上相鄰的兩個毯子單元的邊緣搭接在一起,并將搭接的部分用鉚釘固定。
【文檔編號】A01G1/00GK205596656SQ201620218686
【公開日】2016年9月28日
【申請日】2016年3月21日
【發明人】李萍
【申請人】李萍